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怎樣建設人間佛教
建設人間佛教,要先從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設起來,故須把群眾心理的普通思想,對於佛教的觀念,略略的解釋。 佛教到中國,雖近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差不多窮鄉僻野都有佛教,不過對於佛教的真相,卻仍是不能明白。故佛教的精神和力量,亦不能充分顯發出來。
人間佛教的儀式變革
儀式作為宗教四要素之一,是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就宗教的社會化表達而言,聖時、聖所與聖儀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神聖性的構建,其中,聖儀相比其他兩個因素更具有穩定性,因此被視為連繫信眾的根本。從儀式發展史來看,傳統佛教儀式的核心是向內的,即是帶有明顯社會向度的儀式,也都是滿足大乘普度眾生的信修要求,筆者將之稱為「寺院化儀式」。近代革命以來,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要求傳統佛教進行「三大革命」。所謂教制革命,即包含了變革傳統佛教儀式的內容。尤其星雲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方面踐行人間佛教,因襲中的儀式變革也是重要的一環,突破了傳統寺院圍牆的,是服務於僧俗兩眾的,是意在建立人間淨土,具有重大意義。
人間佛法——從《真現實論》到《佛法真義》
《真現實論》(1927年10月在杭州靈隱寺撰著)是人生佛教的理論倡導者太虛大師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太虛大師對人生佛教理論構建,並不是一時一地的應機說教,而是基於一種全新而系統的理論闡述。其具體標誌,就是更為完善地提出了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而太虛本人更是自許為「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者」。
從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體認談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為了避免「法久則生弊」,對於佛陀的本懷必須有如實與深切地了悟與體證,星雲大師引證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及太虛大師所強調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以確實引導佛弟子回歸佛陀的本懷。
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
自太虛大師宣導現代人間佛教以來,男女兩性平等問題逐漸引起佛教界廣泛關注。民國時期太虛大師以及「菩提精舍」女眾都對這一問題作出了積極回應,基本達成了尊重女性人格、維護女性權益、宣導男女地位平等的共識。1949 年之後,在星雲大師、印順導師、聖嚴法師和昭慧法師等人的推動下,台灣地區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世紀八〇年代以後,大陸地區的人間佛教重新煥發生機,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亦隨之獲得發展,大陸佛教女眾的整體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人間佛法——從《真現實論》到《佛法真義》
《真現實論》(1927年10月在杭州靈隱寺撰著)是人生佛教的理論倡導者太虛大師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太虛大師對人生佛教理論構建,並不是一時一地的應機說教,而是基於一種全新而系統的理論闡述。其具體標誌,就是更為完善地提出了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而太虛本人更是自許為「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者」。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人間佛教」一詞,令人想到太虛大師(1890-1947)、印順導師(1906-2005)、星雲大師(1927-)的入世教法。無庸置疑,來自台灣的許多跨國佛教「大道場」,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等,於新加坡這樣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在弘揚佛法及促進文化與慈善活動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學者(和佛教徒)或許並不曉得,早在這些橫跨世界的著名台灣佛教團體之前,人間佛教的初期概念就已出現在新加坡。本文將討論二十世紀初至現今的新加坡人間佛教史,並將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分成以下三個階段:1.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2. 演培法師(1917-1996)的人間佛教 3. 台灣人間佛教團體在當代新加坡的發展,予以呈現。
僧團‧ 教團‧ 社團——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佛教革命思潮影響深遠,一定程度上,它預示了整個二十世紀人間佛教思想變遷的基本問題。 民國初年,佛教革命的領軍人物,當屬太虛大師。太虛關於佛教「三大革命」的提出,吹響了近代中國佛教革新的進軍號。此前雖有佛教革命之提倡,比如華山、棲雲、蘇曼殊等,曾經提到面對劇烈變革的形勢,「佛教非速革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但這些提法均無明確的改革方向。至太虛大師「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的提出,則使當時中國佛教界有了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在其影響下,許多有志於佛教革新的仁人志士們先後提出了改革佛教的具體設想。
人間佛教的倫理性與社會意義
人間佛教是繼惠能「六祖革命」以來,中國佛教史上又一次的重大革新。應該說,這次革新奠定了中國佛教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方向。繼太虛大師後,法舫、大醒、慈航、印順法師與趙樸初居士等人,在太虛大師的基礎上,將人間佛教思想作了系統、深入、全面的分析與闡述,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進一步推動與發展。進入二十世紀六○年代,星雲大師更是將人間佛教思想從理論的建構模式之中轉化至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