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上)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來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一般來說,印度是一個神祕的國度,印度人也崇尚神祕。他們以修行各種不同的禪定與苦行,來追求與神祕的大梵結合,或者與人們難以理解的、絕對的、最高的真實結合。所以印度人的思想發達,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產生這樣多宗教的原因。
綠茵場上的修行者
修行路上
當代漢傳佛教中菩薩戒與毗奈耶的相容性——兩岸比較研究(上)
菩薩思想自中世紀以來就穩步發展,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承襲大乘佛教傳統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三壇大戒戒會中也會受持菩薩戒;換言之,兼受菩薩戒與比丘/比丘尼戒兩種律儀,是大乘佛教出家僧人的顯著特徵。這一情況延伸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僧侶對於菩薩戒的認知、理念及其相關實踐為何?雖然這兩個地區根源於相同的漢傳佛教傳統,修行、實踐方式等仍有些許不同。再者,這項長期、跨兩岸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佛教戒律與菩薩思想之間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佛光人在生活上要隨遇而安
佛光人在生活上要隨遇而安  Fo Guang members should remain at ease under whatever circumstances in life.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窮無盡,沒有起源、中央或終結。活在「如」中,身邊一切都是「如」,大家也是「如」的一部份。「如」並非顯得自己特別,而是如實體驗事物,不起分別。教授也指導如何成為不退轉菩薩:菩薩不因魔的誘惑而離開大眾獨自修行;菩薩不自認比他人優秀,而是活在眾中精進修行。不退轉如同學習外語單字,不斷薰習下,有一天發現已牢記,一生都不會忘記。不退轉菩薩亦如是,不斷修行、奉獻,終能自然而然地永不退轉。 除了經義,蘭卡斯特教授更指導授課技巧。正如佛陀施設種種方便法門,教學的目的是讓人懂,不是傳授教義,而是因材施教,考量學生的狀況、需要及價值觀。教師要自己先感到教學內容有趣,才能傳授給學生,這點對弘法者尤其重要。 院長妙凡.....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佛教,而是要弘揚佛教的根本傳統、中國佛教的優秀傳統。 那麼,中國佛教的特色是什麼?樓宇烈認為太虛大師「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的判斷非常準確,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禪,時時有禪。他進一步提出來源於禪宗祖師的三步修行次第,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和「成自在人」,顯然,禪宗把大乘佛教以來打破出世與入世隔閡的思想,真正落實到生活之中。很多人懷疑人間佛教是不是把佛教神聖性降低了、世俗化了,樓宇烈認為,這是用西方宗教理念認識佛教的結果,西方文化把神聖性和世俗性對立,其實中國是「人聖性」,在生活中達到人聖,達到人聖性和生活化的一體性。所以研究中國佛教,不能離開人間佛教的特色,這才是中國佛教的根本所在。 上午第一.....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ying Focused)以及正精進提高危機意識(Staying Alert)。妙光法師強調,目前全球疫情是一項危機,大家同體共生,需要用智慧與慈悲面臨疫情,共度難關。 覺凡法師表示,危機是考驗大家的修行,正見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向,不抱怨,用面對、接受、配合的態度,以慈悲及智慧來解決問題。覺凡法師分享,修行目的是幫助他人,因此,每當有信徒或遊客踏進寺院,總是提醒自己,能為大家做些什麼事情?如何幫忙大家解決問題,讓大家可以安定身心? 因為佛教是真、善、美的宗教,是給人信心與歡喜。 覺瑋法師用彩虹的美麗,分析「無常」,只有「法」才是真理及可以依據的方向;並用3C – Creativity (創新)︰.....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並對近現代佛教轉型問題進行深度研討,努力打造高層次人間佛教學術平臺,並起到溝通兩岸佛教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功能。 李利安代表學者致詞,表示過去學術界對「行」的研究比較薄弱,本次會議以修行為主題,希望能夠帶動整個學界對修行的研究。 妙凡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提出星雲大師對修行的看法,人間佛教不否定傳統的打坐、念佛等修行,更看重如何將佛法落實到生活裡,回到人間的建設。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是不二的。 開幕式後,舉行了上午第一場主題論壇,主題為「人間佛教的修持觀」,由李利安主持。首先由程恭讓發表論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學——《貧僧有話要說》關於人間佛教修行思想的綱要解說》,他將星雲.....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