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就好」20事
人間「就好」20事 Enough is Good
。人的生命也是一定因緣條件的顯現,因緣具足則有 生命,因緣不具生命消失。可是偏偏有些人,不懂得這個生命的真 理,人們或者濫用生命,把寶貴的身家性命無意義地空耗掉,沉湎 嬉戲,無所事事;或者貪戀、執著生命,以為生命是自然的,是無 盡的,是一直可以盡情享用的。正是為了點醒人類的生命意識,佛 陀說出這個燈盡火滅、身壞命終的無常的真理。這個燈喻也成為佛 陀說法的一個經典性的譬喻。坊間至今傳有「人死如燈滅」的古老 說法,懷疑最初即脫胎於佛陀此譬。 如《雜阿含經》卷三十六,記有一個天神之子的提問:「施何 得大力?施何得妙色?施何得安樂?施何得明目?修習何等施,名 曰一切施?今啟問世尊,.....
《生活唯識》第一講: 唯識的歷史和基本思想
觀察日本當今社會的生活樣態,人們似乎失去或降低了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能力。正因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殺人、傷人事件就像家常便飯一樣不斷發生。這是因為人們執著於只如語言音聲般的「我」而封閉了對「他者」的關愛。 這樣的現象不僅在日本而已,看看世界頻發的恐怖事件、無法緩和的外交問題等,其原因都是執著於「我」、「本國」的幻想。
一的世界(十三)
一的世界(十三) The World of One (13)
三界唯心與星雲大師的經典詮釋
「三界唯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說之一,在現代佛教界舉足輕重的星雲大師,在其詮釋經典的義理或對信徒開示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相當核心的思想。大師對「三界唯心」的解釋,最終還是歸結到三界一切法不離我們的本心、佛性,透顯出其基本立場還是屬於禪宗型態的。他在解說《六祖壇經》時,是從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修行來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執著於任何的相,或者說我們的心可以直心而行,不再諂曲時,那麼三界、萬法也就會跟著清淨,即所謂的「心淨則國土淨」。由此可見星雲大師對義理的詮釋永遠是與實踐的關懷密切相關,也充分表現出其人間佛教的特色。
放下與連結─跨越人際藩籬
當我們聽到英文單詞「attachment」(執著、依附、依戀)時,通常會有正面的反應。有些人可能會進一步說「loving attachment」,就是對配偶、子女、家人、朋友有「深情的依戀」。相對的,“un-”或“de-”這些前綴詞被視為脫離互動,暗示對他人的冷漠。從佛教的角度來看,「attachment」是我們思想和意圖所構建的產物。 佛教使用「attachment」這個詞時的意義更接近於「附加物」,就像我們在電腦上有一個附件一樣。也就是說,「執著」其實是我們對自我和他人概念所做的「附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