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陀的故事(一) 六波羅蜜的啟示
佛陀的故事(一) 六波羅蜜的啟示  Traveling to the other Shore - Buddha’s Stories on the Six Perfections
六波羅蜜佛教教育在英語世界的實踐與推廣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地球暖化、科技數位化、生物科技等趨勢之影響,人類生活的便利性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面對自然環境的快速崩解、機器人逐漸取代低階人力工作、基因改造等切身問題日趨強化,佛法如何面對現代世界各種挑戰,提出利益眾生之思考方向與方案,已成為刻不容緩之議題。如提「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的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等學者,即曾於二○一六年來台參與「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呈顯出佛學界對於佛教為因應新時代挑戰提出利他方案所作出之努力。
中觀辯證法與解脫
解脫即超越痛苦,妄想分別之止息. 「至善」的解脫是一種心靈,精神的解脫,不同於一般所謂的「自由」. 中觀學派以精神的醒悟在了解「苦」為深刻,遍在的; 解脫為「平等」,一切眾生皆可證得佛果. 在中觀的修行法門中,將舊有戒,定,慧三學擴充為六波羅蜜,又以具「空」之般若智慧與慈悲眾生之「菩薩」,代替舊有小乘思想中消極止息煩惱的「阿羅漢」,並將心靈層次分析為不同的「十地」. 中觀學派認為辯證法之空諸見,可改正吾人對真實的錯誤印像,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中觀學派的涅槃觀中,認為有漏法到無漏法間的進昇只是知識論上的轉變,而非存有論的; 是吾人對「真實」之態度的改變,而非「真實」本身在轉變. 另一方面,涅槃與世間並無差異. 涅槃不是「有」,也不是「非有」,而是捨離「有」與「非有」等等惡見。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一、論布施波羅蜜的「自他受益」 二、論持戒波羅蜜的「縛脫關係」 三、論忍辱波羅蜜的「利衰之間」 四、論精進波羅蜜的「苦樂多少」 五、論禪定波羅蜜的「動靜一如」 六、論般若波羅蜜的「內外圓成」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他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歸於一個主宰者,宇宙萬有的來源都是直線的;而佛教把宇宙萬有歸於緣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圓形的,所謂「無終始、無內外」。其他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賜給他們身體健康、長壽富貴、升官發財、多子多孫等;以希求的心態來訴諸信仰,這是人性的脆弱之處,容易養成迷信、執著、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貧乏。而佛教是講究「因緣果報」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過智慧的開展,找回自心本性,發掘心裡的能源寶藏,明白一切緣生緣滅等道理,讓自己從愚昧中清醒過來,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從短暫裡找尋到永恆,建立一個歡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張:從自己的行為所作,而能獲得自我的解脫。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Sutra on the Mahayana Practice of the Six Perfections
詩二首:六波羅蜜、秋詞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研究
自從佛陀為世間宣說引向開悟的道路,佛教史中的高僧大德,無不對解脫道、菩薩道思想的建構有所貢獻。他們依據自身的理解與實踐,結合歷史語境與時代特點,不斷對佛陀所講、佛經所載的各種法的名相進行整合與重新詮釋。 星雲大師的講法中,常有對菩薩道中的諸法進行契合現代語境的詮釋。本文通過對歷史中從印度到中亞、漢地佛教的菩薩道思想發展脈絡進行簡要的梳理,以追溯星雲大師菩薩道思想的歷史來源。以這樣的系統為參考架構,本於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概括,及對菩薩發心、四無量心、世間禪法、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四攝法、人間淨土等概念的解釋,力圖展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的詮釋特色,以及以方便智慧實踐菩薩道以達到人間淨土的實踐情懷。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的現代化研究
本文使用宗教現象學研究奠基者布里克(C. Jouco Bleeker)的宗教現象學方法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的現代化問題。布里克通過研究宗教的理論含義(theoria)、自身邏輯(logos)和實現(entelecheia)把握宗教的內在本質和現實中宗教的外在形式變遷。本研究將「菩薩教法」視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而「菩薩」又是「菩薩教法」的核心概念。通過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理論(theoria)中「菩薩」的相關概念論述來揭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菩薩特點。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修學實踐的進路: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法、六波羅蜜顯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修行進路現代化的內在邏輯(logos),以現代化實踐維度的實現(entelecheia)突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現代化菩薩行的維度、標誌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持續發展的動力。通過這三個中心範疇的聯繫整體顯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教法的現代性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