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9月1日穿越古今的「人間佛教的建築觀」
30至20:30播出第七堂課「人間佛教的建築觀」,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與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研究所教授段玉明穿越古今,為大家導賞自佛陀時代至今佛教建築制式及弘法內涵的演變。 段玉明同時是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主攻中國古代歷史、宗教歷史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寺廟與中國文化》、《中國寺廟文化論》等,對寺院文化演變有深入研究,故將藉著對佛光山道場建設的考察,分析人間佛教道場建設未來可能的走向。 慧知法師是佛光山中青代的優秀代表,負責佛光山海內外寺院建築,曾在星雲大師親自指導下建成佛光山藏經樓,深諳佛光山寺院道場空間規劃的理念,對弘法功能具有甚.....
當代馬來穆斯林的佛教建築文化
本文旨在以清真寺為例,一析傳統佛教工巧明在今日東南亞馬來穆斯林社區的延續與發展。按傳統馬來社會對佛教的彌奴山(須彌山)世界觀進行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詮釋與結合,從而呈現三層式彌奴山型屋頂的佛寺與後來伊斯蘭教化的清真寺建築造型,形成了東南亞特點的佛教建築文化。至少從十三世紀開始,上述三層式彌奴山型建築先後形成了學界所辨識的傳統本土型、中國糅合型和後現代主義型三種子類,既為今日清真寺建築所延續,也為現代馬來穆斯林所自覺與傳承著。佛教建築文化之得以在現代馬來穆斯林社會繼續存在與發展,不能不歸功於後者對佛教建築所做出的伊斯蘭教化的相容詮釋與調整,從而使歷史文明的連續性成為可能。
佛光山寺建築命名理念
佛光山總本山的建築命名相當特殊,體現了星雲大師建設人間佛教的道場的期許與願望,而佛光山建築命名,可略分成三大部分「佛光教育」、「佛在我心」、「人間佛陀」,內容依據主題的不同,分別探討人間佛教的六種性質,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經由對命名的探討,來窺見一代宗師弘法為教的風範。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佛教的建築,起源於佛世時,應眾生之需要,而有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等寺院之興建。到了中國,伴隨佛教的傳入,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至中原譯經弘法,啟發東漢明帝的信心,創設洛陽白馬寺,是第一所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於一身的綜合美術館。中國現存的早期宮室、住宅極為稀少,宮殿式佛殿卻反映出當時結構、裝修、構造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為例,佛光寺是現今僅存的唐朝木構建築。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術表現,全集粹於殿內,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又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西元五一六年)的永寧寺也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
淨心弘法皆相宜:略談星雲大師的藝術論
星雲大師對藝術的看法,集中在對建築之形、書畫之神與音樂之功的論述中。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建築在外形上應具有簡單、莊嚴、自然之特點;書畫藝術之美,在於能生動地傳達生命與真情、慈悲喜捨的精神;佛教音樂應具有令身心安住、弘揚佛法的功用,這一併體現了星雲大師宣導將佛教與藝文相結合的理念,期盼借助藝術的巨大力量,使佛法更加流通普照,淨化世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