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転法輪経」について(二之一)
転法輪 (梵Dharmacakra-pra. パDhammacakka-pavattana)とは、広義には釈尊の一生涯の説法のすべてを指すけれども、『転法輪経』という経典は釈尊の最初の転法輪、すなわち五比丘に対する最初の説法を掲げている経典である。仏教者にとっては、この最初の説法がもっとも記念せられるべき重要な事柄の一つであるから、『転法輪経』は後世に至るまで広く伝えられて有名であった。今日の南方仏教では種々の儀式法要において、『転法輪経』が常に読まれているのはその例である。今日知られている諸部派の『転法輪経』が二十数種に及び、諸経典の中でもっとも多く伝えられているのも、本経がいかに広く読まれたかを物語るものである。
關於《轉法輪經》(二之一)
所謂轉法輪 (梵文為 Dharma-cakra-pravartana, 巴利文為 Dhamma-cakka-pavattana),廣義來說是指釋尊一生說法的全部,但《轉法輪經》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最初所轉的法輪,即是對五比丘最初說法的經典。對佛教徒而言,因為這最初的說法是更應具紀念性及重要的事跡之一,所以《轉法輪經》直至後代仍廣為流傳、為人所知。例如,在現今南傳佛教的各種儀式上,仍常讀誦《轉法輪經》。到目前所知各部派中的《轉法輪經》有二十幾種之多,各經典中以本經最被廣為流傳、讀誦。
三藏與部派
佛法是佛陀的三業德用,佛陀涅槃後,他的一切言行教化都被結集在「三藏」——經,律,論中,並由此宏通開展,流傳至今. 但由於部派的分裂,各派為證明自己的權威,正統,乃以自派之立場重新編纂聖典,遂造成了部派間各自擁有自己學說和經,律二藏的史實. 而各派經,律內容的歧異,也促使學僧更致力於教法的說明,註解與分類整理,以消弭彼此間的矛盾與出入,阿毘達磨 (論) 遂因此而興起. 故三藏的結集與部派的成立,二者是交互影響的。 本文以聲聞三藏 (小乘三藏) 來做敘說,介紹聖典四次重要的結集及其成果與後經,律的分化. 作者依印順法師的說法,分析各派分裂的主因與其所主張之不同,並列出各部派所傳持之三藏,以區別不同經,律的所屬部派。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以星雲大師為例
人間佛教是佛教在現代的表現形式,是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同等層次的佛教發展階段。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開始轉型進入現代社會,佛教作為中國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也必須從傳統走向現代,人間佛教就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是傑出的代表,對於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
北傳大乘佛教的起點——紀元後西北印以「釋迦佛」為中心的思想、造像與禪法
本文主要說明紀元以後西北印地區的佛教與其他地區的部派發展有所不同,偏重在形成以釋迦佛為中心的思想、造像與「念佛三昧」的禪法,成為爾後北傳大乘佛教開展的起點。
生有之研究──兼論中有觀
依佛經說,有情輪迴轉生的過程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生有指托胎的最初一剎那,中有舊譯為中陰,用以說明自死有至生有的連繫體. 佛教認為有情的投胎 -- 生有,須三事和合,即性交,月經,中有.《大毘婆沙論》與《俱舍論》對中有的投胎有詳細敘述,即:若有相當的業,就於瞬間感得,前往投生,其決定的因素為前世業. 依佛陀說,有情是五蘊和合而成,若在前滅後生有個連續者,那就是業力,所謂輪迴就是業的相續. 部派佛教時期,犢子部提出「非即非離蘊」以說明輪迴轉生,類似此種思想的是化地部的窮生死蘊,正量部之果報識,經量部之細意識或一味蘊,大眾部的根本識,皆是指隨經驗不斷變化之連續體. 生有觀必然牽涉到中有觀,此為輪迴主體的肯定與否定問題. 作者認為,若把無我緣起與輪迴思想作不同立場的解釋,則業的意義自可明瞭。
從印順法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
印順法師的佛陀觀,是建立在其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佛陀觀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具有強烈個人色彩,但又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的思想體系。而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思想弘揚與實踐的領袖,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將人間佛教佛陀觀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佛教更好地與當代社會現實和普世價值相適應,為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作出突出貢獻。
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
業報思想早已發生於印度民間,但於《阿□婆吠陀》時期始有文字記載,此為佛教業報思想之端緒. 至梵書時代,則有善惡行為是引發善惡果報的認識. 到奧義書時期則採梵書時的思想原型,以輪迴思想為基礎,而成立了較合倫理道德,哲學理論的業報論。 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是佛陀採奧義書時期的業報說,並融合緣起法則所提倡的. 其與外道不同的特徵,就在它是站在無我論的立場,主張無一固定的靈魂受報輪迴,認為業力並不是一種依附於固定的靈魂,而是生命繼起的營造力 ; 並認為有一變化無常的心 (意識) 為業之所憑依,認為心執造業引後有故而輪迴受報. 最後提到,在十二緣起系列中 ,「行緣識」是表示了業與心的關係,但在原始經典中,對於十二緣起支的解釋尚且沒具體的說明,此則給于部派佛教留下了一大課題。
長阿含經研究
本文筆者分別介紹長阿含的地位,長阿含各經的異譯及漢巴對照表,長阿含各經大意. 作為對長阿含經的初探. 大致擇要點如下: 一. 長阿含經之地位 (一) 長阿含和長部之關係,兩者在內容上有相當的不同,各有其特色. 原本長阿含己散佚,所以漢譯長阿含的存在價值,更倍受重視. (二) 長阿含經的內容顯示,長部,長阿含體系之原始經典約成立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間,且北傳較南傳為晚。 (三) 長阿含經編輯目的,對外求破邪顯正; 對內求闡明解脫道之教義信條,以成就佛陀之教。 (四) 從長阿含經之內容,可知與各部派之傳統部分而尋出二者共有教義,了解為屬何部派之依據。 (五) 分別與四阿含在成立代年代及內容,部派關係作比照,以暸解長部,長阿含經在四阿含中的地位。 二. 長阿含經各經之異譯及漢巴對照表:此部分引用日人赤沼智善《漢巴四部阿含互照錄》資料,加以增補而成。 三. 長阿含各經大意:筆者把握各經大意內容,以簡潔文筆依序記載之。
長阿含經研究
四阿含經之排列次序,各部派不同,本文列舉四阿含經長增,雜,中的不同排列形式以推斷其可能的所屬學派. 作者以為雖無法一味以此方法下判斷,但卻可由此窺知所含部派的特色,仍具參考價值。 至於漢譯《長阿含》所屬部派的問題,日本學者曾做過種種討論與研究,如早期法幢主張其屬化地派; 明治以後,學者則多認為《長阿含》屬法藏部,亦有石川海淨等人以為其屬說一切有部,各種說法不一。 漢譯《長阿含》與巴利《長部》因所屬部派不同,故組織與內容亦異. 作者於文中簡述二者的內容,並提出其他異譯經; 文末詳細列出南傳大藏經 (日譯) 之巴利阿含與日本國譯一切經之阿含部以為補充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