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悠遊天外與歌舞人間—從中秋玩月詩看唐代道教信仰
關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傳譯之研究
關於《大佛頂首楞嚴經》的譯者,有二種說法:一者認為是般剌蜜帝等譯出; 另一說法則為懷迪所譯. 此經有二譯人署名的情形,顯示其傳譯極為可疑. 而作者探究此二署名的由來又皆不實,故推斷有關此經為翻譯之作的說法不足採信,可能係一偽作。 此經在中國向來被認為是真典,但在日本最初由普照請來此經時,就已有真偽之論諍. 作者認為著述此經者以首楞嚴經作為從金剛大道場經中抄出之別行經,企圖以此瞞過世人; 其附以首楞嚴之題名,亦是來自《首楞嚴三昧經》. 而其教旨也有不少是根據《大乘起信論》等諸大乘經典而來,甚至和道教思想相混和. 總此原因,作者以為此經絕非梵本之翻譯,而成書年代應在久視元年 (西元700年) 後。
星雲大師「人生美」析論
太虛大師提出以佛陀為理想人格的佛教人生美已將近百年。佛教美學的「人生美」在當代人間佛教的行者星雲大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彰顯與發展大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威儀形象美,「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僧人守貧形象美;「佛教靠我,無畏改革」的時代改革形象美;「慈悲喜捨,三好四給」的奉獻態度美;「圓滿自在,歡喜人間」的歡喜性情美所展示的人格美,以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五和理想美與「世間佛法,不離世間」的覺悟境界美;都是對佛教「人生美」典範性的關釋。從理論角度而言,星雲大師的人生美豐富了美學學科的内容。從實踐角度而言,星雲大師所展現出的「人生美」對於當下流行的大眾審美文化中出現的虛無主義,「喪文化」具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力。
人間佛教的審美自覺與人類文明的美美與共—以佛光山為田野點
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
宗教道場建設不是一組建築的隨意組合,而是有很深的宗教寓意,藉由空間,賦予宗教人需要的神聖特質。研究宗教道場建設時,若站在建築的立場,可關注特定時期建築技術與藝術為此空間構型提供的可能,若站在宗教的立場,則能關注殿堂的空間配置怎樣構成特定的宗教寓意。本文從佛教道場(主要表現為寺院)切入,說明近代以前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無論是營造崇高還是莊嚴,目的都是要讓寺院成為有意義的組合,增強寺院的異質特性,藉此引發信眾的敬信。近代以來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由於人間佛教的影響普遍推開,無論是恢復重建的寺院,還是完全新建的寺院,體現人間性的附屬建築已經成為寺院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佛光山的道場,則是除了在附屬建築的功能中體現人間性外,其宗教性或朝拜性建築基本上仍然沿襲傳統象徵思路,其建設更值得關注與借鑑。
人間佛教的累累碩果
《星雲大師全集》在中國大陸以簡體字出版,是二○一九年中國佛教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我有幸獲贈一部,粗略翻過,歡喜無量。《全集》第二十一冊《佛教•人間佛教》,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表述,雖然其中的大部分內容我以前都拜讀過,但重溫一遍,頗多感觸,深受啟迪。
冠佩環趨星拱極—熾盛光佛信仰在人間
唐初,隨著熾盛光陀羅尼的譯出,禳除災星的熾盛光法開始在漢地興起,熾盛光佛信仰源於熾盛光陀羅尼,產生於護國安邦的祈願之中。晚唐以後,熾盛光佛信仰順應民眾的訴求,與生老病死等個人命運相關的民生功用得到了強調,成為了藥師如來的化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道教。融合了漢藏藝術系統的熾盛光佛繪畫演繹了漢藏佛教交融並進的發展史,熾盛光佛還傳播到了吐魯番、西夏、大理,以及日本和朝鮮,順應不同的社會背景,展現出各異的發展圖景。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熾盛光佛信仰的發展歷程中,「佛」的說教響應著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的需要,呈現出「國化」「民化」兩條具體的發展路徑,為當今的人間佛教建設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借鑑意義。
「四的」:人間佛教的精要解答
儀式音樂研究的理論定位及方法
本文擬提出一個研究中國「近」信仰體系儀式音樂理論架構的初步設想,以作拋磚引玉,與參會學者們交換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