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老齡社會背景下人間佛教發展的一些思考
佛陀創教時期及此後數千年漫長歲月裡,由於戰爭、災荒、疫病頻發,生活資源短缺及社會醫療水平低下等原因,人口死亡率高,平均壽命較低,基本不存在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近代太虛大師揭櫫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時,正值國家動亂多難,老百姓幾乎沒有社會醫療保障,人口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的狀況依然如故。
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西元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
就佛教而言,「昔日文化之為友為敵,唯儒與道;今則文化之新友新敵,將加入西方之宗教、哲學、科學。處非常之變,而晚唐來之傳統佛教者,一仍舊貫,無動於心,真難乎為繼矣!」雖然有晚清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等,熱切地攝受佛學,並且在他們的政治社會改革理想上有所融會發揮,造成所謂「近代佛學復興運動的萌芽」,不過由於晚清知識份子對於如何把佛學應用於政治領域的共識迄未完成,而佛學對那些中國知識份子而言,只不過是達到(救國建國)目的的工具,所以這一次復興運動的萌芽只是一個「浪漫的插曲」罷了。必須等到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高唱「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以整僧,「今菩薩行」已入世,才為新時代的佛教改革運動樹立方針、奠定規模。如果要探究民國時代的佛教現代化歷程,恐怕也只能繞著太虛大師的志業來談。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之說流行之始,儒、釋、道三教在衝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近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在傳統文化本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西學理論與方法,努力促成三教的復甦與新融和。作為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在繼承傳統三教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不僅為傳統儒、釋、道三教關係注入新時代活力,同時也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理論,提倡傳統儒、釋、道應積極地在社會意識型態建構與社會制度完善層面,提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解決良方,而「五教圓融」的宗教觀則是在「同體共生」理念的宣導下,積極推動各個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追求文化多樣性。另外,星雲大師充分發揮人間佛教「護國利生、淑世致用」的實踐特色,推動人間佛教沿著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
肇始於近代的中國佛教國際化歷程中,星雲大師對佛教在西方世界傳播貢獻卓著。本文總結了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歷程及成就,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即:一、創建國際性的佛教組織;二、在西方國家建立弘法道場;三、創辦現代化的教育機構;四、培養國際性的弘法人才;五、佛教經典的整理和翻譯;六、宗教對話及文化交流。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理念是貫穿於其佛教國際化實踐的內在核心主線。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為代表的佛教國際化的意義。
試論「佛教共同體」的近代演變與當代發展——以近現代上海居士佛教為中心 的考察
佛教共同體的主體構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佛教僧團、佛教居士與普通佛教信眾,其中佛教居士處在連繫僧團與社會一般信眾的中間環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本文在考察近代居士佛教的復興時,認為只有連繫到寺院佛教衰微的脈絡以及僧侶與居士地位此消彼長的微妙關聯,才能探尋其內在的邏輯。以上海居士組織為例,通過組織佛學研究會、居士林等社會組織的方式,居士佛教成為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發起者與主力軍,發揮突出的作用;進而考察近代僧俗互動及居士佛教轉型的主要特點,並進一步思考新時代居士佛教在人間佛教發展中所要應對的新挑戰。
近代上海居士組織的佛教文化之傳播
近代以來,上海居士群體處於複雜的時代與環境下,為尋求傳統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與生存,對佛教文化的傳播模式進行了多元化的有益探索,具體舉措包括創辦報刊雜誌、無線電台等媒體機構,開設公益性佛教圖書館,乃至結合素食文化以推廣佛教文化等,試圖為現代社會提供佛化生活的系統解決方案。這些探索與創新不但促進了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同時為人間佛教的理論系統提供了有力詮釋和例證,以及切實可循的參照對象與實現路徑。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注重將佛教理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積極宣導佛教入世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佛教的近代轉型。在近代佛教入世的各種活動中,包括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尤以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台灣佛光山音樂弘法活動頗為突出。不但成立了專門的梵唄讚頌團,而且開展了佛教梵唄巡演、義演,以及出版音樂集等多種形式的弘揚佛教的活動,成為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張名片的同時,也是積極入世的近代新佛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間佛教「再出發」——對當下「人間佛教」所遭責難之聲的分析與回應
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人間佛教」理念自太虛大師提出以來已近百年,而其後由趙樸初居士、星雲大師引領的人間佛教在大陸、台灣的實踐也達半個多世紀。人間佛教至今已經成為兩岸三地乃至世界性的佛教主流思潮,但在此過程中人間佛教依然面臨著教內外的一些質疑、誤解甚至有目的的攻擊。儘管這些質疑、責難的聲音與攻擊的力量尚屬不大的「少數派」,但今日之人間佛教卻有必要正視這些質疑、責難與攻擊,從而實現自身的「再出發」與「再造輝煌」。總體看來,當前對人間佛教提出質疑、批評,乃至攻擊的主要深層淵源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來自根深柢固的佛教傳統極端保守主義勢力,以及固守宗法社會模式並因此而獲得既得利益的佛教勢力。其二,基於反「理性」而趨向神祕主義或「返魅」的立場者,其對「人間佛教」人本理性立場的批判。其三,由於面對漢傳佛教信仰力量的減弱與競爭力的降低態勢,而導致將矛頭指向「人間佛教」的批判,這一批判主要認為人間佛教趨向「世俗化」而缺乏宗教「超越性」與「神聖性」。
疫情下人間佛教對生命的多維觀照—以佛光山為中心
作為佛教自近代以來的一種主流發展趨勢,人間佛教蘊含有豐富的生命關懷思想。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由於身心受限,被種種生命問題所圍困。面對這一境況,佛光山身為人間佛教的道場代表,通過對不同層次生命的多維觀照,不僅為當前蒙受苦難的生命提供了解決和療癒的方法,對於後疫情時代人們可能遭遇的現實矛盾和心靈困境也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