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告訴你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在人間佛教座談會上的總結講話
星雲大師有一種很強烈的思想,他說:「我一生做事,講演,都要讓人懂,我講演要讓人家懂,做事也要讓人 家懂。」大師一生最辛苦的就是這個「懂」字。以佛法來講,「懂」,就是契理、契機,你再好的佛法,不契 機能有用嗎?所以如果以天台宗的五時八教來講,為什麼從華嚴時回到阿含時?就是為了讓人家懂。
論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的譬喻故事
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旁徵博引,其中就包含對於佛教譬喻故事的引用。佛教譬喻故事情節曲折,意涵豐富,是佛教文學中廣受喜愛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各種文體的文學作品中對譬喻故事的引用與講解,因傳播目的和對象的區別而展現出各異的特點,無論是論文中對佛教義理的形象化表現、講話中對佛教經典的通俗化闡述,還是藝文中對佛理指導生活的日常化解讀,都能體現出星雲大師對譬喻故事的深入解讀與圓熟運用。總之,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對譬喻故事的引用,旨在以更為通俗化的語言形式接引信眾,傳揚人間佛教,弘法利生。
詮釋傳統視域中的《金剛經講話》
在星雲大師七O至九O年代初的一系列以講座為主要形式的《金剛經》詮釋中,《金剛經》的宗旨被概括為「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此一宗旨的核心即在於「無相」。然而,這十六字宗旨卻不見於1997年出版《金剛經講話》中。《金剛經講話》中,「平等」成了新的詮釋中心。十六字宗旨與平等之間,不是否定和替換而是深化和補充的關係。 星雲大師所把握的《金剛經》宗旨—無相,在歷代註疏中關涉的經文範圍有著廣義、狹義兩種傳統。《金剛經講話》一方面以無相為宗,其無相涵摄著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得修證等主題;一方面重視破除種種妄想,從而將《金剛經》無相思想的廣義、狹義兩種詮釋傳統相容並蓄地統一在其詮釋之中,並表現出對佛典詮釋通俗化與生活化的自覺。
星雲大師釋經策略初探―以《六祖壇經講話》為中心
「解釋經典」是星雲大師「文化弘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六祖壇經講話》凝聚了星雲大師向大眾闡釋佛經的智慧,頗具代表性地反映了大師的釋經策略。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以弘揚教理、給人明白為原則,通過設立主題、貫通古今、強化修辭等方法,對《壇經》這部佛教傳統經典做了現代化闡釋。其釋經策略具有表裡呼應、重視實踐和通俗生動等特徵,打破了佛經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隔膜,化難懂為生動,在弘揚人間佛教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當代佛經的解釋有重要借鑑意義。
星雲大師《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之探究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秘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資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告訴你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座談會總結講話
人間佛教座談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雖然只是短短三天時間,但是,佛光山弟子受益良多!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地實踐人間佛教,而各位學者發表的高見,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人間佛教一些客觀的表現。
理解現代人間佛教佛典詮釋思想及方法 的圭臬――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初探
星雲大師所著《金剛經講話》是其一生中所著最重要的佛典詮釋著作之一,對於理解大師本人的人間佛教思想,及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及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擬予專題研究,筆者分別從「以人間佛教思想精神為指向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及「以善巧方便概念及其思想顯發為特質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兩個角度,對大師此疏的基本思想給予了初步的解讀。我們說明大師在此一注疏著作中體現的詮釋思想,對於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與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星雲大師佛經註疏的文學弘教模式─以《金剛經講話》為例
釋迦牟尼佛的植入及其對《壇經》的系統重構—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