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高牆心聲」—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的文本挖掘及 LDA 模型分析研究
佛教參與罪犯改造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文以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為研究對象,意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直接回饋,探索活動對服刑人員的作用,提供監獄教化組織參考;使用TF-IDF 關鍵字提取和 LDA 模型,並進行特徵分組,分析106 篇參與心得;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能夠積極影響參與者,不同活動產生不同效果。活動立足佛教「心靈」解脫,效果與「四給」理念契合,與教化點關係不大,與活動設計關係密切。「佛學會考」、「三皈五戒」活動具有較強宗教色彩,參與者更專注從內心獲得精神歸屬,群體間思想感悟相似。巡迴講座參與者更容易與主講人共情,加強自我反思,產生特有的內心感受。命題式書畫競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參與者思惟發散與情感宣洩。教化活動呈現連續性和承接性,與佛教「信解行證」修行契合。但教化組合仍處於非自覺狀態,未來的教化活動須靈活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
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析論「安樂死」之不當
現代人在面對自己的親人走向生命末期時,幾乎都不自覺地選擇以現代醫療的方式來對抗「死亡」,一味地施以不斷的救治,導致理想的「善終」有其現實上的困難。本文的主旨在於,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的立場與視野,析論「安樂死」之不當。首先引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中有關「生命不死」的解讀與詮釋,接著說明死亡的自然機制,然後從觀念與實務兩方面,剖析「安樂死」之不當。
智圓的「秩序之學」與近世佛教的職能定位
伴隨著唐宋變革而來的近世化,宋代佛教處於一「制度社會」中。為應對由此產生的合法性之危機,宋初天台佛教通過「山家山外」之爭而更早開展了一「自覺」的反思,藉此定位佛教身分職能,從而參與對制度社會的建設。相對山家知禮的「行懺」路徑,智圓乃是要以「治心」之學定位佛教職能,以此最徹底地實現佛教的「祛魅」。智圓的「秩序之學」雖是應對「近世化」的工作,然不只具有思想史研究的價值,對於回應「現代性」議題的當代人間佛教也有一啟示意義。
回頭與超拔的世界
本文首先以野狐禪的不落,不昧因果談事物的偶然,非偶然,又非必然三層次. 點出其均有無窮層次,而決定處則落在觀法之正確與否. 人均生存於「回頭」與「不回頭」的世界中; 前者是一不斷反省自覺,改過回頭的正面,真實存在的世界; 而後者則是由於心靈的陷溺,結習未盡,以物交物,而失其向上一機,所以心靈陷溺,而成「無明」之境. 故萬象三千,大千世界的更易,均來自「心念」的轉換; 由此方能克服外道,唯有「心」的放下(種族,時空,身等相)才能超越,而「道」就在放下與超越裡. 果此則會放心光,去心火,而成道. 此皆由一心而生,一念而轉,故無論行路,開田,吃點心,只要觀心,便可體道. 此外由雲門的風姿說到農與禪,而解決人類最大危機的方針是生命,心靈性情,智慧的回歸,如此才能成聖成佛; 最後談涅槃佛性與禪宗特質及其八要義,以明究竟之境。
詮釋傳統視域中的《金剛經講話》
在星雲大師七O至九O年代初的一系列以講座為主要形式的《金剛經》詮釋中,《金剛經》的宗旨被概括為「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此一宗旨的核心即在於「無相」。然而,這十六字宗旨卻不見於1997年出版《金剛經講話》中。《金剛經講話》中,「平等」成了新的詮釋中心。十六字宗旨與平等之間,不是否定和替換而是深化和補充的關係。 星雲大師所把握的《金剛經》宗旨—無相,在歷代註疏中關涉的經文範圍有著廣義、狹義兩種傳統。《金剛經講話》一方面以無相為宗,其無相涵摄著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得修證等主題;一方面重視破除種種妄想,從而將《金剛經》無相思想的廣義、狹義兩種詮釋傳統相容並蓄地統一在其詮釋之中,並表現出對佛典詮釋通俗化與生活化的自覺。
「同體與共生」在佛光山價值體系中的位階——以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為基礎的研究
佛光山對於當今社會的問題一直有著積極地關注。佛光山在踐行人間佛教時所採取的精神主旨與實踐原則,在《當代人心—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1992-2012)》一書中有著集中的呈現。本文著重研究了佛光山價值系統網絡的內在結構。通過研究可知,佛光山有著明確的價值自覺,其中又以「同體與共生」為其價值體系的根本。佛光山所提出的價值體系,是佛教現代化成功轉型的重要標誌之一,值得進一步研究。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 ――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是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凡夫的智慧,信解因果道理,了知世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二乘的智慧,能觀照緣起法則,了知萬法皆因緣所成,較利根者可藉因緣的解析而領悟到空義;菩薩的空性智慧,不破有而見空,了悟空有不二的畢竟空義,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業;最後,空性智慧的圓滿即是佛陀的「般若」。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學功課。
天台宗之衰微與中興
中國佛教經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之亂,教藏大量亡佚; 天台宗亦隨之泯沒無聞. 及自吳越錢忠懿王遣使高麗取回天台章疏,天台宗始復甦於中國,至宋四明尊者—知禮大師乃中興天台宗。知禮中興天台有二義:1. 盛闡智者與荊溪之原意。2. 辯破山外諸家之謬誤. 蓋天台久經衰弱,章疏不備,雖由高麗取還中國,但久生難熟,故需重闡天台大師原意. 另一方面,山外之徒,文獻不熟,義理不精多不自覺襲取華嚴思路以釋天台,故知禮力辯破之,重明天台教義。山家山外之爭議,關於教們權實理論,集中於「別理隨圓」而論; 關於觀法之理論,則集中於「一念心」而論. 爭議所在則導源於對凝然真如系統的判教不同。另外,牟先生認為:知禮如對唯識宗的真如觀直接判為通教,當可對山家山外之爭議迎刃而解。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
中國夢是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星雲大師多次闡釋他對中國夢的理解和人間佛教與中國夢的關係,他關於中國夢最系統的闡述是2014年2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兩岸各界人士座談會」上針對「中國夢與人間佛教」的四點意見:發揚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兩岸和平要以五和為基礎、心靈富足要實踐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有益於國家社會。這四點意見既是大師對中國夢的建議,也是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總結,大師的佛教文化事業正是自覺地踐行中國夢。人間佛教既是中國夢的重要理論資源,又可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