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做為一種志業:星雲大師的人間事業
對佛教而言,人間佛教是一種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從清末民國初年的消極、被動、悲觀、遁世的宗教,吃齋拜佛的老人宗教,轉變成生活化、社會化、知識化、年輕化、國際化,生機盎然的宗教。星雲大師透過回到佛陀本懷再出發,肯定佛陀是人,不過是成了佛陀的人,倡導透過佛法淨化心靈、提升生活品質。因此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規劃佛光山及人間佛教發展,都是「從善如流」,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佛法。以「營運模式九宮格」而言,人間佛教的價值主張是「在人間建立佛陀的事業」,特定的目標客群有任何需求,佛光山就發展出不同的行政組織,以滿足不同的目標客群,因此形成了佛光山龐大的人間佛教事業體。 「佛、法、僧」三寶山,就是佛光山開展出人間佛教不同事業體的具體作法。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作為最早期的一部原始佛教聖典,更多真實地反映了佛陀時期佛教思想教法的實際。本文中擬提出並論證:由《雜阿含經》求證釋迦牟尼佛之教法思想,首先可以肯定地說,佛陀教法思想的根本宗旨,乃是關懷眾生及人類的現法樂、後世樂及究竟樂的問題。所以佛陀的教法思想,從本質上看,可以說是為眾生、為人類探求幸福之道的學問;從特徵的角度言,佛陀為眾生、為人類所探求的幸福之道,則是能對人類現法樂、後世樂及究竟樂問題加以辯證考量的一種幸福之道。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山林佛教研究—從星雲大師的山林佛教觀談起
本文從星雲大師論述山林佛教和人間佛教的文本出發,探討山林佛教在當代人間佛教蓬勃發展背景之下的定位、作用、建設等問題。人間佛教並非通過地域、人物、時間等劃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圓滿人的生命,是否可以帶給人幸福等特質進行劃分。因此,在星雲大師眼中,人間佛教真正反對的不是山林佛教,而是對於佛教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消極影響的佛教。實際上,山林佛教在古代是佛教徒的重要修行地,還對佛教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山寺也為很多古代學子們提供修學場地。而在當代,除了作為僧人的修學場地,同時也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基地,山僧的護林行為還能起到保護山林、宣傳環保的作用。在當代社會的山林佛教建設應與時俱進而又不失佛教特色,以便讓山林佛教更好地服務人間。
覺悟幸福之道
〈十種幸福之道〉是星雲大師藉由《妙慧童女經》妙慧的提問與佛陀的開示,為安頓世人身心煩惱、希求幸福而特別詮解的一部人生修行寶典。以深入淺出的解讀,揭示了佛陀所說之奧義,在古典與今用之間,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人生的橋梁。
星雲大師的幸福之道新解 ―以《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為例
星雲大師於《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下文簡稱《十種》)一書中,依據《妙慧童女經》中的10 個問題以及各自提出的4 種應對方式,進一步作了更契合當下大眾的幸福獲取需求的觀察與解讀,使得經典煥發出新的生機,並且以此給大眾帶來幸福獲取的啟示。因此,這本書既是大師關於幸福討論的經典合集,亦是大師智慧透過經典進行的再度發散。星雲大師對這本經典的解讀,也有利於現代人從中得到啟示,由此而知曉一些獲取幸福的方式。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關係研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一切教法,其根本目的在於「示教利喜」,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這就是「佛陀本懷」。之所以會存在對於人間佛教的誤解,認為人間佛教不等同於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存在,那就是把「人間佛教」概念被提出的歷史當成了人間佛教本身的歷史。「人間佛教」概念固然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提出,然而人間佛教卻從佛陀創教以來就已經存在。星雲大師對佛教進行革新,使佛教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所提倡的現代人需要的人間佛教,本質上是根據時代的情況對「佛陀本懷」進行重新詮釋。並且,「佛陀本懷」本身就需要依據時代之不同情況來進行詮釋,從而不斷對世道人心產生作用,因此,「佛陀本懷」必然在過去、現在、未來三表現為人佛教,故而,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之種種佛教。
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心理學研究—基於「四給」的考察
人間佛教歷來關注信眾的生活幸福,人間佛教幸福觀包括充裕的物質生活、和諧的人際關係和修行的歡喜三個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用問卷來測量幸福觀,本研究從微觀切入,不僅採用基於任務觀察、日誌回饋、調查問卷等描述性方法,而且採用實驗法,力求使整個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達到真實自然的狀態,更好地反映人間佛教幸福指數。從研究得到結論,佛光青年的「四給」認同度與參與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四給」搭起了行佛與人間佛教幸福觀的橋梁:人間佛教具有普世價值,更重視人間、重視人本、重視現實生活;星雲大師所說的人間佛教幸福觀是成立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中華文化倫道德,建設五和人生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自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經過一批佛教大德們的理論完善與實踐證成,現在已經成為「兩岸四地」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模式,而台灣星雲大師開創並引領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已經將人間佛教帶向了世界化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一個重要淵源。人間佛教何以能夠成為當今中國的佛教主流思潮?何以成為佛教現代化生存的必由之路?這正是因為人間佛教既因應了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扎根於佛教的精神傳統與佛陀本懷。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做到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契理契機地將佛陀本懷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起來。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實現了佛教在現時代「現代性」與「傳統性」的融合,才使得傳統佛教煥發出現代氣息與生命力。星雲大師曾對人間佛教做過精闢的解釋,他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事實上,這一對人間佛教的理解當中,就包含了對人間佛教「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高度概括,「佛說的」涵蓋了佛教的「傳統性」,「人要的」則是涵蓋了佛教的「現代性」。本文試以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展歷程,略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星雲人間佛教的家庭倫理思想探析
作為當代人間佛教運動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星雲人間佛教關注社會現實,關心社會問題、心靈問題,對家庭問題也很重視。星雲人間佛教的家庭倫理思想以和樂愛敬作為指導方針,以責任的承擔作為最基本的要求,以溝通與同心、容忍與合作為處理家庭關係的主要法寶,以美滿幸福作為思想理念的踐行目標並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現代人們積極踐行和落實這些思想理念。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財富觀
本文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關於財富的思想,大師從人間佛教的立場肯定了財富的價值,認為財富是生活和事業的基礎,指明了佛教所認可與不認可的財富,提出了佛教所認為合理的分配財富的方法,他還擴大和深化財富的概念,讓人們體認金錢以外的精神財富及心靈財富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間佛教應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財富觀,是佛教與當代生活融合的人間佛教的重要理論建設之一,對於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當代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借鑒,對當代人追求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也是寶貴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