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中的具身倫理與生命秩序—以星雲大師生命權利思想為中心
在面向社會性、人間性和生活性的佛教現代化發展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宣導的「生命權利」和「眾生生權」等超越性倫理關懷,既適應了文明轉型與身份敘事轉化,也是身體倫理和社會現實生命需求的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提出的「下一個是生權時代,重視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發揚了生命和諧、歡喜與超越的積極因素,人間佛教修行的身體實踐則推動了人們敬畏心態的形成, 以佛教關於生命之果報輪回的敬畏作為仲介,通過對因果、緣分、生命、規則等倫理實踐,轉化生成為一種穩定化的生命倫理秩序,進而使得對因果的敬畏和生命的關懷最終成為了現代文明秩序的核心構成。敬畏心態是社會倫理、良心和道德形成的基礎,沒有敬畏,社會的道德、良心、文明秩序也就難以生成。由此,個體的、具身化的敬畏和群體的、社會的敬畏,是佛教在人間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對於生命主體的自我覺悟和 解脫,對於生命自由、生命權利實踐與人們對現實生命需求的滿足都具有重要意義。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修行觀實踐與推進
當代人間佛教從其誕生起,就把修行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太虛大師在發表其著名講演〈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的同時,提出了系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雛形;其本人證悟深入,所推行的共修雖失敗,但對後人廣有啟發。星雲大師躬行實踐人間佛教修行觀,不但自身修證精進,其推行的共修也取得了空前成功;星雲大師在數十年實踐中,更對人間佛教的修行觀的普及與深化有長足的推進。
星雲大師《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之探究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學——《貧僧有話要說》關於人間佛教修行思想的綱要解說
本文作者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討論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理論的基本內涵,並指出這一理論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討論中引用初期大乘經典《大寶積經.迦葉品》一段講述菩薩修行問題的文字,並把這段文字與《貧僧有話要說》結尾的一段文字相互印證,說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思想,基本的要旨是不離聲聞戒、定、慧三學的修學,及菩薩行的踐行,而發揚新時代的善巧方便,以試圖解決現代人類「如何可以修行」的這個大問題。
「直面」與「對治」—星雲大師「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的佛學淵源研究
面對困難有兩種態度,分別是逃避困難和正視困難,其中「人間佛教」積極面對困難。在阿毘達磨文獻中,「阿毘」即體現了「直面」的意涵,是對法的直接證知,從修行方法上講具體指的是「現觀」。「現觀」直接證知「四諦」,是直面「四諦」的勝義。「現觀」開始於「見道位」之初,終止於「修道位」之初,總共包含十六個剎那。「對治」則可以指一切修行方法,在阿毘達磨文獻中常被用於對治現觀過程中。在《大智度論》中有「對治悉檀」,主要指某些具體的禪法針對性地應對具體的困難。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修行活動的內涵逐漸從止息個人的煩惱擴大到幫助、度化一切眾生。其重點也從止息個人的煩惱轉向服務大眾、幫助大眾,以此教化眾生的「人間佛教」修行。最後本文認為,星雲大師對困難的論述在佛法中有淵源,是當代佛法的重要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