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釋《肇論》、《大乘起信論》對魏晉玄學「有無之辨」的兩種回應及動因—以人間佛教人間概念為中心的研究
「有無之辨」是魏晉玄學熱議話題之一,對於其中存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肇論》、《大乘起信論》在方法論上進行了回應,但是對此學界關注較少。前者通過強調空性達到消除有無二元對立的矛盾,後者則是以眾生心達到統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目的。至於回應背後的動因,與佛教傳入中國時面對的直接問題有關,也就是為進入世人日常生活提供理論支持。最後討論問題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們對於「人間」概念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於人生層面,還要從神聖性、義理性、生活性等多個層面來把握。
略論《玉琳國師》中的佛教故事—兼談人間佛教思想
《玉琳國師》是星雲大師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旨,於1953 年創作的一部小說。這部作品講述瑰麗奇詭的佛教故事,它有別於星雲大師的散文、詩詞、議論文等其他作品,對於探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文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小說中的三種佛教故事及其傳達的人間佛教思想兩個維度展開。其中,佛教故事是弘揚人間佛教的善巧方便,主要包括神通、因果輪迴和修行歷練三類,而小說中所呈現的人間佛教的思想,主要包括弘揚世間法、出世間法,及世、出世間不二的三個方面。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佛教
福利國家制度被認為可以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失衡。然而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困境後,人們才發現過去在人口紅利、經濟持續擴張情況下的福利制度是不可持續性的。 人間佛教倡導的服務精神,可以成為紓解福利國家困境的思考模式。人間佛教不捨一切世間法,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國際佛光會就是體現行菩薩道、行佛的組織,在現實世界中就能以義工身分修行,行菩薩道。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向家庭,從僧侶走向信徒,從講經走向服務大眾」,信徒皆可成為服務眾生的菩薩。義工藉發心服務人群、服務社會來修行,開展了人間佛教,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融和性特色 ――以佛教內部融和為重點的考察
萬法平等一如的大融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一個顯著特色,不僅體現於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僧俗諸眾的融和和樂;還廣泛體現於許多方面,諸如人間佛教與中國儒道諸家、世界各大宗教、諸多民間信仰、社會新思潮新文化等的融和溝通,世出世間法的融會貫通,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和互動,以及海峽兩岸佛教之間、中國佛教與世界各地佛教之間的融和交流等等。本文試從諸宗各派圓融會通和僧俗諸眾融和和樂兩個方面,考察其佛教內部融和的特色。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理,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在超越性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隨著二十世紀以來逐漸成為一個主流的人間佛教之潮流,在超越性方面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一。星雲大師成功地開創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之弘法模式後,也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超越性之理論。星雲大師秉承佛陀創教之本懷,結合時代的特色,在建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理論體系時,從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角度來分別予以詮釋,由此形成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與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而佛教所追求的涅槃之境,則是星雲大師所闡釋的人間佛教超越性的最高表現形式。
人間佛教思想在高科技社會的切入點
人間佛教具有現代化的前瞻思想,因此在高科技社會中具有「功能性」、「昇華性」、「日常性」與「連貫性」的重要價值。或謂本文偏向於「世間法」,然而「佛法世間成」, 層層理論可以在契入之後,應機觀教,畢竟,創造「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最有效率的願景。 至於行動上,以組織力量,在各方面推廣執行,仍賴十方有心人,砥勵切磋,發揮所長,齊心合作。
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儘管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但幾乎很少有佛教學者敢於正面直視「經濟問題」,造成了諸多的迷茫和誤解。星雲大師以其幾十年的弘法體驗,第一次以一個佛教高僧的身分,向公眾「開示」佛教的經濟觀念,可謂融世間法與佛法於一體,不僅「直指人心」,頓開茅塞,而且「理事兼通」,經世致用,稀有難得。十九世紀的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在每一筆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也許解決「財富原罪」是一種世界性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淨財」比「橫財」對人類更能增加「幸福指數」,應當是一條財富倫理的「通則」。我們需要廣泛傳播真正讓人類受用的「淨財」理念。在這個意義上,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無疑是現代經濟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星雲大師從「經世濟民」的高度綜合地看待經濟問題,用「聖財」、「淨財」來界定財富,用「因果法則」來指導「經商倫理」,並用「惜福」、「環保」來理財,這種佛教的經濟學思想不僅涵蓋了富蘭克林提出的「賺錢格言」,而且也顛覆了「韋伯難題」。今天,也許人們並不承認有所謂的「佛教經濟學」,但是看過星雲大師的相關論著以後,對於佛教的財富觀念、生財、理財之道,當一定不敢輕視。
太虛大師女性觀研究
太虛大師認為在佛性、空性和因果性的層面上,男性和女性是絕對平等的。而在世間法中,太虛大師則堅持男尊女卑的論調,認為女性先天地「劣於」男性。在此觀點的基礎上,太虛大師一方面積極支持女性接受教育,爭取職業權利和政治權利,希望她們成為既能貢獻家庭,又能利益社會國家的新時代自強自立的「賢妻良母」,甚至鼓勵她們遠赴海外弘法利生。這表現出了其女性觀念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他又不贊同女性出家,強調「八敬法」對尼眾的壓制,視女性為「分利者」等。這表現出了其女性觀念的保守性和不徹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