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佛教因果論分析星雲大師對死刑的看法
死刑存廢問題是現代社會爭論較多的一個社會問題,即使佛教內部對死刑的看法也往往大相逕庭。本文從佛教因果論考察分析星雲大師關於死刑的看法,星雲大師明確主張廢除死刑在佛教因果法則上是無法成立的,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是不對的,身為佛教徒可以希望儘量減少死刑,改用其他方式來代替死刑,但不主張廢除死刑。對於一些罪大惡極之人,不能廢除死刑,對殺人犯執行死刑並未違背不殺生戒,這恰恰是其應承擔的惡報或者現世報。從生命權是最高的人權角度來說,剝奪他人的生命權必然以讓渡自身生命權為代價。不能以慈悲為藉口廢除死刑,慈悲應該是對所有人的慈悲。死刑不是復仇,關鍵是有無「殺心」。總之,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是符合佛教因果論的。
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本文分十八講,乃作者於文化大學哲研所之教授資料,故其順序深淺,亦因是設施,只講其規模,觀其大者,講其發展,遂緣此而名之曰: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茲列其全文大綱如下,而本文大意亦可據此以見其梗概矣. 1. 佛教哲學--宗教智慧. 2. 苦集滅道--慈悲喜捨. 3. 緣起性空--圓融無礙. 4. 我執法執--空的智慧. 5. 大乘小乘--心的開合. 6. 色法心法--體用與相. 7. 因果業力--關係哲學. 8. 有為無為--機忘見歇. 9. 實有假有--一朝風月.10.非心非色--所過之化.11.有漏無漏--有關完成.12.般若中道--真空妙有. 13. 名與絕名--有言無言. 14. 佛性佛心--惟留真實. 15. 性具性起--一念三千. 16. 即心無心--是佛是道. 17. 八識四智--皓月當空. 18. 圓教聖教--其道光明。
自覺與行佛
今年是我出家六十六年、弘法邁入第五十六個年頭;去年出版《雲水三千》時,有人問我:什麼叫雲水三千?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經常在五大洲來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去,地下的河水流過去又流回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 這數十年來,看到佛教在台灣乃至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辦的各種弘法活動,也都普遍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參與,這真是值得可喜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感於這麼多年來,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始終停頓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階段,不免想到過去佛教之所以衰微、沒有力量,就是因佛教徒沒有在生活中落實佛法。例如,佛教要我們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們喜捨,多少佛教徒具有喜捨的性格?佛教要我們有般若,多少佛教徒是真正的明理、有智慧?身為佛教徒而沒有佛法,佛教怎麼不衰微呢?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悲智慧忍耐篇》 的閱讀心得
星雲大師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本文之作,是以第一冊中〈慈悲智慧忍耐〉篇的文字節選作為闡釋與發揮的材料,文中申明,星雲大師正是最能將深奧的佛法以平易近人的文字予以彰顯的大家,筆者受益良多,為之疏解,作為自己的成長資糧。
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與菩薩精神
本文通過查閱星雲大師的諸多著作,採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得出結論:星雲大師的保思想體現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星雲大師重視環保體現了「悲」的精神,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傷亡與損失。當然星雲大師對有情眾生、乃至無情物都有一顆慈悲心,所以提倡護生、惜福,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以及珍惜資源;星雲大師對環保的大力提倡,源自其佛學之「智」,大師「緣起」論證人與宇宙、自然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此外,大師也深具世俗智慧,指出在環保問題上要使用科學的方法;星雲大師踐行環保是為了實現建設人間淨土之「願」,阿彌陀淨土以及其他一切淨土世界都澈底推行環境保的最佳典範,因此要建設人間淨土也必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星雲大師帶領著佛光山僧信二眾努力實踐環保之「行」,如回收垃圾循環再利用,回收資源一起辦大學、建寺院等,佛光山本身就是一個環境保護的絕佳例子。星雲大師還時時教導大眾如何環保,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舉措,讓我們能在生活的細微處進行人間佛教的修行。
《金剛經講話》的修持論及其詮釋特點
《金剛經》中,發心、修行、降伏其心皆與修持有關。《金剛經講話》說發心,側重於發慈悲心與平等心;說修行,重在無所得與無妄想分別,對治妄想正是降伏妄心。結合《金剛經》的詮釋傳統來分析《金剛經講話》對無相修行的解說,可以顯示出《金剛經講話》有著對不同詮釋傳統的相容並蓄,並轉而開出修行生活面向的詮釋特點。
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
星雲大師是當今世界知名的宗教家。因為對佛法的虔誠信仰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不懈宣講,大師在許多社會現實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對於家庭倫理問題,大師主要從父母與子女關係、婚內外男女關係、個人與社會關係等三方面做出重要開示。從中可知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具有如下特點:一、儒佛倫理的結合。二、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三、弘法與利生的結合。四、慈悲與中道的結合。
生命的尊嚴與超越—星雲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及實踐價值
星雲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是對傳統佛教有關生命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立足於當代。大師以富有現代性、人間性、生活性的語言將佛教的生命關懷思想闡發了出來。大師對於生命關懷的闡述非常具有體系性,從生命的起源到如何提升生命品質、超越生命,都作出了說明,表現了對於生命的終極關切,突出了人間佛教在此方面的殊勝之處。對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可以作內外兩個方面的解讀,外在路徑是生命平等的思想;內在的路徑是生命的解脫,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可以看出其對待生命的慈悲態度,以及對於生命的重視。此外,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還具有實踐與應用價值,對於當下有關生命關懷的相關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星雲大師的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的原理與應用
管理學重理智與實效,佛學探究超世間真理,佛教能否運用於經營管理,帶來管理能力提升,是值得探究的跨學科課題。星雲大師深入佛教法義,並有豐富管理經驗,提出以佛教為本的「最高管理學」,論說整合佛學與管理學的理念與方案。他特別標舉「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有其深刻洞察,可為管理界提供啟發。「觀音管理」強調管理者開發智慧、慈悲、勇猛等卓越能力,以做好管理職能;「彌陀管理」關注管理者與全體成員將自身潛能做最適發用,密切統合,達致最高管理成效。兩者具貫通的意義,都在指導管理者提升心靈潛力,晉升到最高管理境界。
歡喜與融合
在我們步上世界舞台的時刻,呈現給世人的必須是一個歡喜的團體,也是一個融和友愛的組織,所以將這次大會的主題定為「歡喜與融和」。 過去,佛教常常給予人們以消極、悲觀、厭世的錯覺,加上深山苦修,導致了佛教的積弱不振。誠然,佛陀慈悲教誡:世間是苦、空、無常,但他同時也指示對法樂喜悅的追求。因此現世悲苦的現象,只是用來指點迷津的教示,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有慈悲喜捨的內容,有利樂人間的聖道,有極樂淨土、琉璃世界的美妙樂悅。凡是在佛法中有體驗證悟的人,總是歡呼著:「法喜!解脫!禪悅!安樂!」在在表現佛教導人歡喜、令人快樂的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