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龍樹「七十空性論」之研究
《七十空性論》是主張諸法無自性,空,為大乘佛教之精華,中道的論書. 其僅有藏傳而缺漢譯與梵文,作者依藏譯本中之龍樹釋本,摘出其頌文翻譯,並將內容分成十三章加以解釋。 《七十空性論》中共有七十三首偈頌,第一頌為總論,標明性空之旨,為根本命題之所在. 自第二頌至第七十一頌詳述第一頌之內容,為本論中心. 其中第二頌至第六十六頌,是由世俗的觀點,敘述存在之生滅變化,緣起,主客,時間等法皆無自性; 而第六十七頌至第七十一頌,則相反地由勝義諦的立場,敘述不變化的境界. 最後二頌為「勸信得益」分,為本論之結論。
第三章 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第十章 太虛、聖嚴、星雲— 現當代漢傳佛教三導師的《維摩經》詮釋
星雲大師三學體系的人間性特點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一書中藉助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定慧三學體系,對傳統佛教進行傳承性革新,並藉此對人間佛教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進行論證,不但全面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新氣象,而且搭建了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的内在連,使人間佛教在傳承的基礎上面對當代的現實社會,並在面對現實社會的過程中體現古今的貫通及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這一融合的出特徵,則是以戒完善人格,以定安定人心,以慧激發人性,從而實現了身、心、靈三位一體的觀照這種助傳統佛教基本體系來詮釋和推動人間佛教的方法,體現了星雲大師恪守佛陀本懷的堅毅與適應現代社會的智慧。
三界唯心與星雲大師的經典詮釋
「三界唯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說之一,在現代佛教界舉足輕重的星雲大師,在其詮釋經典的義理或對信徒開示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相當核心的思想。大師對「三界唯心」的解釋,最終還是歸結到三界一切法不離我們的本心、佛性,透顯出其基本立場還是屬於禪宗型態的。他在解說《六祖壇經》時,是從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修行來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執著於任何的相,或者說我們的心可以直心而行,不再諂曲時,那麼三界、萬法也就會跟著清淨,即所謂的「心淨則國土淨」。由此可見星雲大師對義理的詮釋永遠是與實踐的關懷密切相關,也充分表現出其人間佛教的特色。
主題演說之三: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 「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由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它獨特的信仰體系、組織結構以及把信仰體現出來的實踐方式,包括禮拜儀式。但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佛教又有它顯著的特殊性。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一個最高神作為其信仰與教義結構的核心,也是信徒崇拜的對象;信仰的目的則是為了罪惡的救贖。但佛教卻在最為普遍的意義上貫徹了「無我」的教義,既否定了任何外在神靈的存在,也否定了內存靈魂的存在,因此信仰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獲得罪惡的救贖,而是為了實現生命苦難的「解脫」。「救贖」需要「依他」,而「解脫」則必須「依自」。正是在依自而得解脫的意義上,佛教整體的教義系統又呈現為一個十分複雜的哲學體系;對教義系統的實踐,則又轉換為信徒一種關於生命的態度與生活方式。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以「戒定慧」三學為中心
本文是「初期佛教的戒定慧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思想」兩相對讀的初步研究。透過解讀阿含經中精簡扼要的文意,並歸納分析經論義理之後,確實可以發現在初期佛教思想中,早已蘊含著類同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觀念,而這也就顯示了從初期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意義。此外,同樣的,通過「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思想,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發掘初期佛教義理思想與大乘人間性之間的關係性線索。
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鑑—以星雲大師的儒釋道三教觀為中心
唯識三十頌之研究
世親所造的《唯識三十頌》自古即有多人闡述,其中對後代的唯識學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安慧與護法. 護法學說承玄奘發揚興於中國,安慧學說則盛於西藏; 而安慧的見解似乎更接近世親原意。護法認為世親造頌動機在答覆外難問題; 主張種子新舊合成說與心四分說:認為識的「轉變」起於同一剎那,根據《解深密經》解釋阿賴耶識之所緣. 安慧則認為造頌動機在發自內心的菩薩本願,為欲一切眾生解脫而得一切智; 主張心一分說:認為識的「轉變」是繼續於前後剎那; 主根據是《瑜伽論》。若是比較藏傳安慧的《唯識三十頌釋》,和漢傳護法的《成唯識論》和真諦的《轉識論》. 可以發覺:若以護法的唯識學為唯一. 恐會忽略很多問題。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一、皈依三寶是民主的精神。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意義。 三、眾生生權是平等的主張。 現代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 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