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思想建構與全方位的實踐
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我主張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個方 面是內學之部,這是一套純粹的佛法理論系統,是關於 戒、定、慧三學或教、理、行、證的完整理論闡述,其 基礎是對於世間萬法和人間諸種因緣現象的揭示,核 心是人之生死解脫的理論和方法。第二個方面是外學之 部,這是基於佛教立場的對於人間各種問題的研究與探 討,包括人間佛教的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歷史 學、藝術學、環境學、生死學、養生學等等。
人間佛教與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國際化
人間佛教最為突出的成就是實現了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人間佛教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均期盼在回到佛陀本懷的前提下,用現代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弘傳佛法。如佛光山星雲大師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便提倡佛教隊伍的改革、佛教生存方式的改革、佛教組織的改革、佛教制度的改革、佛教戒律的改革、佛教弘法手段的改革、佛教教育的改革、佛教文化的改革、佛教弘法的國際化。
人間佛教宗要——人間佛教座談會專題開示
佛教講得深奧一點,三藏十二部、戒定慧都是人間佛教;講得簡單一點,如我剛才所說的人間佛教四個宗要: 第一、家國為尊。 第二、生活合理。 第三、人事因緣。 第四、心意和樂。 當然這四句話、十六個字,還不能把人間佛教全部說個究竟、說個周全。
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歐陽竟無大師的學養與教育
本文分六部分敘述歐陽竟無的學養與教育. 一. 作者略述讀歐陽大師有關著述的因緣. 二. 歐陽大師困苦的身世,及其一生悲憤勤學苦學記實. 三. 敘述歐陽大師實際辦學及講學的經過,並指出其籌辦支那內學院,法相大學之理想,在光大戒賢大師主持之那爛陀寺的興盛學風,引導學者. 四. 引述歐陽大師「修學切要法」,學以崇實真實為主,而修則重定心,並主張將人生日用與佛法做到渾融一片,方能真正受用. 五. 依五論六義說明其對唯識學的特殊成就:大師述唯識學先以五論為主,即楞伽疏決,瑜伽師地論序,龍樹法相學,攝論大意,唯識抉擇談,以此五論以見唯識學之獨造精深. 又述六義,以師,悲,教,戒,定,學六義,以見唯識法相學之全體大用. 六. 對中國文化及哲人之深契:敘述大師論孔孟儒家易經之特勝,及對哲人之明辨深契。作者認為,大師之學,體用不離,修學互資,博約互運,其發明唯識之精深,其悲願,實學與教育精神,堪稱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修行方式——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社會學分析
由星雲大師開創的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佛教弘法史上的重要變革,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五戒十善、三好四給、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禪淨中道等理念,契合了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它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修行方式,改變了人們對佛教「苦行僧」修行的刻板印象,吸引著眾多信眾加入到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和時代性的快樂修行中來。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看,人間佛教的盛行表面上看是佛教的「世俗化」,但它和歐美基督教的宗教世俗化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以佛法圓融社會、以俗世參悟佛法,將出世和入世完美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佛教弘法史上的一次躍升,菩薩道即為人間佛教的核心所在。
從「持戒」到「給人因緣」——《佛法真義》與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
人間佛教乃是當代漢語佛教的主導形態,其中,由星雲大師領導的台灣佛光山系統,是世人公認最為成功的典範。筆者曾撰文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不是星雲大師一人之思想,而可視為是全球化時代漢語佛教對現代性的一個「集體性」思想應對,故有其新的佛教形態學的意義。從規範性的角度說,此一新的佛教形態學即是「佛教仁學」,乃是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的般若智慧與慈悲精神,將中華「仁學」原則自覺地接納,進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最徹底地貫徹落實之的形態表現。對於「佛教仁學」形態的有效性、局限以及未來發展,自然仍有討論的空間,這裡,筆者擬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再作一申論。
人間的覺者,新時代行佛——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2019年6月11日,簡體中文版《星雲大師全集》在南京舉行首發式。又一次見到久別的大師,我不禁心潮起伏,刹那間時光倒流。 2001年,美國發生「911」之後不久,我在佛光山紐約道場初次見到大師。那一次見面,大師跟我說,他在努力促成把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迎請到台灣供奉;那一次見面,大師還跟我解釋為什麼要把第五戒「不飲酒」改為「不吸毒」。從此以後,大師在我的心目裡始終有這兩根支柱:一是致力於傳統佛教煥發與時俱進的現代活力,二是依託佛法致力於兩岸的交流與和諧。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二○一五年創作並出版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大師迄今近三千萬字的著述中,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這是大師因應近期台灣媒體對於慈濟功德會的指責,奮起為當代佛教護教的著 作,著述的特殊因緣使得這部著作具有鮮明的主題,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及針對性。其二,這部著作也是大師臨近九十高齡口述記錄的一部著作,它非常系統地記錄了大師最近期的學思,因而是可以反映及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最近期論定學說的一部重要著作。
「人間佛教」的語言學向度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乃文化之結晶」,這個一點都不假。就「語言乃文化之結晶」而言,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文化對中國語言—也就是漢語—的深刻影響,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證。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先生(一九○七—二○○○)曾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由戒行談人間佛教理念實踐推廣的建議
《華嚴經》提到:「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修行的根本,也因此有﹁戒住而法住﹂之說。在佛教的戒律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彌十戒,乃至在眾信眾有五戒等之清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