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以「敬惜字紙」為例
本文從「敬惜字紙」現象入手,考察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敬惜字紙」,對於星雲大師影響甚巨:「常有信眾誇我很聰明,我認為我的聰明是從『惜字紙』而來。」這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然而,時過境遷,許多人對於「敬惜字紙」已經非常陌生,為此,第一部分回顧和梳理「敬惜字紙」的歷史源流,可以確定「敬惜字紙」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第二部分,從「敬惜字紙」和「書香世界」兩個層面考察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在「敬惜字紙」方面,星雲大師總結「回收廢紙」的四種主要意義,第一、養成勤儉的習慣。第二、培養惜福的觀念。第三、建立環保的共識。第四、共創整潔的環境。對此,本文主要詳細考察了培養「惜福」觀念的價值意義,可以這樣說,佛光山的「敬惜字紙」實踐是非常系統、深入和細緻的,故本文特地介紹佛光山「敬惜字紙」的具體實踐方法。在第三部分,從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精神出發,結合佛光山「敬惜字紙」共生實踐,認為「敬惜字紙」能夠具有以下三種現代意義,它能夠為當今社會的人們提供一種惜福知足,簡單樸實,富貴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心靈環保、生態環保等群體性實踐中還能夠培養社會公德,「有公德心,才算有修養;有辨別力,才算有學問」,這是當今世界公民必備的素質;它能夠為形成一個可欲的「理想世界」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途徑。通過以上研究可知,雖然我們處於資訊時代,「敬惜字紙」作為一種優良傳統,不僅能夠在現代化條件下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式,甚至等而上之,進行「化現代」的嘗試。
佛教在全球化布教的「本土化」問題
「本土化」歷程並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就,它涉及的層面很廣,佛教的弘傳要達到徹底的「本土化」,須面臨各個層面的接觸與融貫,除了物質層面的交會之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義體現在思想、制度與精神,這是非常深層的對話,最為深刻的交融。如未能達到這種以精神、心靈的彼此面對交流,則「本土化」歷程仍尚未成功,當然,此歷程非數十、百年恐無法達成,對於彼此文化的理解,並達到合作的地步,同存共榮,同體共生,實需要一長段時間來形成較大的文化運動。
我對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的體認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今年在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上給大家的大會主題「共識與開放」,星雲大師是以什麼樣的「共識」,領導全球三百多萬個佛教徒?「佛光山有一千兩百多位法師,我們來自二十六個國家,不僅彼此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就連文化、習慣、思惟,也有所不同,有趣的是,我們沒有薪水,沒有假期,沒有私人往來,每天工作至少十四個小時,說我們是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嚴格說,應該是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內容」。」....「其次,我們來講「開放」,這兩個字,美國因為開放,吸收了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擁有最好的科技,最靈活的企業….,可以說引領著世界的潮流。大陸因為鄧小平先生的改革開放,翻轉了整個大陸人民的生活,讓世界走向中國,也讓中國走向了世界。同樣的,我觀察星雲大師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將佛教走向世界五大洲,也因為「開放」的胸襟。」
尊重與包容
今天,自由、民主與科學,已然成為世界的潮流,但是在人類的濫用之下,自由成為侵犯他人的藉口,民主也變成犧牲弱小的武器,科學更是被野心家利用作為打倒鄰國的工具。過去這三項被認為是社會進步的要素,如今卻弊端百出,值此世局紛亂之際,我們提出「尊重與包容」來作為大會主題,希望能喚起世人彼此的關懷與共識。 經云:「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教最講究「尊重」的修養,因此在世界的宗教歷史中,唯有佛教沒有發生過流血戰爭。我們應如何將「尊重」的美德,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呢?
平等與和平
今天,舉世紛紜,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這些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此所謂「不平則鳴」。因此我們在「國際佛光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的此刻,提出「平等共尊,和平共榮」來作為大會主題,正是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大眾,都能將平等的觀念、和平的福音帶回去,喚起地球人的覺醒與共識。 關於平等的主張,自古有之,但終究未能切中時弊,也無法有效用的解決問題。今日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原則,僅提出四點意見,來說明對平等的看法。
圓滿與自在
「圓滿」,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意義;「圓滿」,是人們最嚮往、最欣羨的境界,像花好月圓、子孫滿堂、福祿壽全、白璧無瑕等等,都是用來頌揚圓滿的辭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圓滿的時候,像人間的悲歡離合、生命的苦樂無常、感情的愛恨恩怨等等,都有如日之升沉起落、月之陰晴圓缺,總為吾人帶來諸多遺憾。 說到「自在」,就像鳥雀飛空、游魚戲水,古往今來皆被人們所禮讚謳歌。無苦無惱的解脫,無憂無慮的自在,多麼令人神往!但當今的社會,治安更加惡化、家庭成員不睦、政經局面動盪、人際缺乏共識、資訊紛至沓來、異說擾亂人心、物欲強烈誘惑……,讓人感到身不自在,心不自在,處處都不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