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文藝思想的現代內涵
星雲大師的文藝思想具有現代內涵,主要體現於提倡積極創作通俗易懂、易於被現代人接受、在現代社會傳播的文藝作品,以電影、電視劇等現代文藝形式為媒介弘揚佛法等方面,對此進行探究,有益於對大師的文藝思想產生根本性認同,為今後文藝發展提供借鑑。
佛光山佛教藝術理念探析——從太虛大師 到星雲大師看近現代佛教藝術的開展
佛教歷來重視藝術的教化功能,並多能運用藝術的各種形式彰顯和傳播佛教義理和精神。佛光山在以文化弘法的宗旨主導下,藝術同樣是重要的弘法媒介,各種藝術形式都已為佛光山應用於弘法利生的事業中。佛光山以藝術弘法,從其源流上追溯,則與太虛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相似。太虛大師很早就注重佛教藝術,認為要保護佛教藝術,並且提倡以各種藝術形式弘揚佛教。但他提出的很多理念由於時代的機緣不成熟而大多不能實現。然佛光山不斷地革新藝術形式,在建築、音樂和書畫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最後,嘗試從佛教藝術的變革中反思現代中國藝術理念的取向問題。本文正是試圖從這一理路入手,探討近代以來佛教藝術的開展及其人間佛教的弘化。
佛光山模式的親緣性個案研究—以成都普照寺為例
本文從佛光山與普照寺的親緣性入手展開研究。在第一部分,文章結合過往學術研究,從領袖、組織、聖所、傳播系統四方面,重新釐訂剖析了佛光山模式。在第二部分,文章通過歷史梳理以及田野數據再現了普照寺受到佛光山影響,而展開都市文化弘法行動的緣起、經過、實際呈現與當下收效。在第三部分,文章從佛光山模式出發,給出普照寺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最後,文章通過分類,反思當下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研究,再結合本文為例,提出第四類研究的設想。
星雲大師白話佛典推廣研究
佛教經典的譯傳是佛教傳播與發展的重要方式與内容。歷史上中國佛教經典的傳播,主要以譯經、抄經、誦經、印經等為主。近代以來興起的佛經白話事業,佛經典傳播推廣的一種新的重要形態。漢語佛教文化圈裡的僧人和學者們在佛經白話事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爭議。重視佛教經典的推廣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特點之一,星雲大師不僅自己完成了部分白話經典的撰述,並且推動出版了《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叢書,成為佛教史上將佛教經典現代化、通俗化、普及化的一大創舉。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對白話佛典的推廣,為佛教經典的通俗化與社會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佛教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具有獨特的意義。
權變與善巧方便——佛教漢譯的文化攝受與抉擇
權變和善巧方便是兩個分別隸屬儒家和佛教的概念,因為在實踐智慧層面的相似關係以及在傳播翻譯中的攝受關係,非常值得深入進行比較研究。本文首先從文字源流角度梳理這兩個概念的漢語基本意涵。其次,從儒家思想內部梳理權變概念在孔孟使用中的論域及表達的主要思想。再次,通過佛教思想翻譯過程中抉擇、創用善權方便、善巧方便等漢語言概念表達佛教思想的考察,深入闡述佛經翻譯過程中觸及的中華文化攝受印度佛教問題。最後概述權變和善巧方便概念的儒佛異同,闡明佛教善巧方便在翻譯過程中對儒家文化的攝受,以及善巧方便作爲大乘佛教重要的實踐智慧對人間佛教運動的重要意義。
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儘管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但幾乎很少有佛教學者敢於正面直視「經濟問題」,造成了諸多的迷茫和誤解。星雲大師以其幾十年的弘法體驗,第一次以一個佛教高僧的身分,向公眾「開示」佛教的經濟觀念,可謂融世間法與佛法於一體,不僅「直指人心」,頓開茅塞,而且「理事兼通」,經世致用,稀有難得。十九世紀的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在每一筆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也許解決「財富原罪」是一種世界性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淨財」比「橫財」對人類更能增加「幸福指數」,應當是一條財富倫理的「通則」。我們需要廣泛傳播真正讓人類受用的「淨財」理念。在這個意義上,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無疑是現代經濟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星雲大師從「經世濟民」的高度綜合地看待經濟問題,用「聖財」、「淨財」來界定財富,用「因果法則」來指導「經商倫理」,並用「惜福」、「環保」來理財,這種佛教的經濟學思想不僅涵蓋了富蘭克林提出的「賺錢格言」,而且也顛覆了「韋伯難題」。今天,也許人們並不承認有所謂的「佛教經濟學」,但是看過星雲大師的相關論著以後,對於佛教的財富觀念、生財、理財之道,當一定不敢輕視。
論佛教傳播史晚期的音樂本土化—傣族和日本佛教音樂的比較
讓親近佛法成為習慣
隨著每一心念皆能觀空、觀假、觀中,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因此,參與人間世、度化有緣人、砍柴挑水皆為佛法,淨化社會風氣、推動社會改革,運用現代科技,傳播弘揚佛法,現實世界,處處皆為道場。
從敦煌吐魯番所出早期寫經看佛教的東傳西漸
魏晉時期是佛典在中國大翻譯、大傳播的時期,它一直延續到南北朝。這些早期譯出的佛經寫本,在內地是早已散失殆盡。然而,在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古本寫經中,尚有一些遺 存,由此,人們往往以為佛教及其經典傳入中國,首先是由中亞傳到吐魯番、敦煌,接著到河西,然後再傳到中原,這是一種誤解。實際情況是:佛經的東傳,首先是到達當時的政治中心洛陽、長安,而後再逐漸流布到河西、敦煌以至吐魯番,呈現出佛教經典東傳後再西漸的過程,下面擬對這種過程作一點概略的考察。
從《佛光祈願文》看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