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工智慧與人間佛教之關係
人間佛教的發展本身就離不開日常生活和社會土壤,人間佛教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主流,能夠發揮其正面作用,正因為人間佛教是貼近現實生活,能夠面對並解答現實中的問題和現象的。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社會眾多領域帶來了震撼和衝擊,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全新境況,人間佛教不僅能夠回應和解答其中的糾結與困頓,更能借助新技術,幫助人間佛教的利生與弘法。本研究是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當下新出現的現實情況和生活情況緊密連的一次新嘗試。首先,重點整理當今人間佛教與人工智慧、資訊化技術相結合並應用的具體實例。其次,分析人工智慧對人間佛教發展的全球化、全時化、全民化效用,是善巧方便的體現。最後,作為人工智慧技術的主體,人間佛教之戒定慧能為技術社會中的個體提供安身安心之道,承擔倫理與責任。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念不僅在過去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居功至偉的貢獻,更能夠引領人間佛教在新的時代契機中發展自身,最終達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更鮮活、更深入的體認。
應機之融和—析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大師依時代之機、融合大量傳統淨土思想資源而安立的淨土思想與實踐。大師的人間淨土之意義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個體的心淨及淨土行,二是群體心、人際關係、生態環境等的清淨。大師認為,如果家庭、或團體、或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每個成員,能夠以清淨心將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家庭和國家等的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等皆會因之變得和諧清淨。也就是說,人間淨土的兩個意義層次之間存在著關聯,後者是前者的擴充,同時後者又規範前者淨土行的範圍。大師人間淨土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大師認同佛經和諸宗派主張的一切淨土思想及其價值。二是大師將大乘菩薩莊嚴淨土的思想應用到人類社會,主張我們應該將佛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行淨土行,進而將我們所居之土淨化為人間淨土。三是大師人間淨土的淨心法門和淨土行,是以禪宗禪行、淨土念佛為主導,並將佛法眾多修行法門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四是在人間淨土藍圖的建構上,大師以唯心淨土為實現淨土的起點,又以佛經中記載的佛菩薩攝受眾生的淨土,為人間淨土契理的佛理來源和接引現代價值進入人間佛教的參照。這也就是說,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內容結構、修行方法、淨土藍圖等等之中,皆融和有多種傳統淨土思想資源。
葛印卡禪師內觀禪與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之比較
葛印卡禪師內觀禪與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都是現今全球最為著名的佛教禪修。此兩者,一方代表南傳禪修、一方代表漢傳禪法。雖然都因同出於佛教之源而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各自的文化底蘊、所處環境的不同,尤其創辦人法脈傳承的差異,使得兩者在實踐創新方面自然有別。如今兩者同獲全球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並且得到諸多宗教人士肯定與支援。關於他們「禪」的特色與價值,本文主要針對葛、星兩位大師的「禪」的文化傳承、思想理念、實踐創新三個層面,一一對應比較,從而找出二者之間的異同。
書寫亦修行——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之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成果豐碩,其中有著大量文藝思想資料。如何解讀星雲大師文藝思想資料?這是本文欲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應以文學視角與佛學視角相融和的方法,來解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藝思想著作,並以「書寫」為例進行了嘗試性解讀。本文認為,「書寫亦修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兼具文學與佛學特性,以文學與佛學相融和的視角解讀之,其內在意蘊具有三方面特殊意義,即書寫即生命、書寫即修行、書寫即弘法。最後結合闡釋,提出了人間佛教書寫對文學研究的若干啟示,包括書寫是文學活動也是佛學活動;修行是佛學活動也是文學活動以及促進了中國宗教詩學的研究等。
方便之道── 佛光山對大陸寺廟功能拓展的啟示
目前佛教研究多關注佛教義理、實踐,對於佛教寺廟功能的研究不多,且多注重寺廟建築、寺廟園林、寺廟空間分布、寺廟旅遊等等方面。這一點與寺廟在佛教發展中的地位不相適應。本文即就佛光山各道場的實踐來看其對大陸寺廟功能的拓展具有的啟示意義。
星雲人間佛教應用於企業倫理之理論與實踐的探索
當代企業不道德事件層出,引發對企業倫理的重視,而企業倫理失靈是整體社會道德問題在商業環境的反映,應從整體社會的道德教化做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通行海峽兩岸,更向世界傳播,其道德倫理示導普為社會各界所接受,能為企業機構的倫理教育做出重要貢獻。星雲大師著述中富含對企業經營之環境倫理、社會責任、勞資倫理、職業倫理的精闢教導,深具啟發意義。企業運用當代管理學的智慧與技術,再結合人間佛教的道德倫理指導,形塑術德兼備的組織氣候,有利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從《雲禪畫》之創作實踐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善巧方便
本文簡略述說在獨創《雲禪畫》的藝術形式,傳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過程中之所感所得,分別從禪之傳承、禪之意境、禪者的追求、畫家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通過星雲大師的禪話與歷代禪宗大德的偈語想結合,達到禪與畫、意與境、文與質的相融相生;釐清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通過星雲大師禪話、歷代大德禪詩、雲禪畫,他們的內容、題材、形象和形式諸構成要素的有機融合,以更自由地表現在無意識幻覺中所體悟到的人生和生活真象―佛性。繪畫成了大慧宗杲所宣導的「看話禪」,「試造文字不傳之境界」。 我在本文中還通過《雲禪畫》之造像技法、出離法、取像符號等技法的研究探討,勾畫了這樣一個「淡」的世界。我以為,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希望通過本文對《雲禪畫》的解讀,亦能略至一二。
以音聲做佛事、用歌聲弘佛法——台灣佛光山梵唄與佛教之探究
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開創的臺灣佛光山佛教道場梵唄與佛歌的歷史與現狀的介紹,同時對部分梵唄與佛歌的音樂形態做學術研究,通過具體的音樂形態對佛光山梵唄演唱,以及佛歌創作特色與流行的原因作以分析。文中分析的譜例大部分是論文作者通過錄音記譜,部分錄音由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部分則是論文作者在佛光山大雄寶殿現場所錄。
人間佛教的「普泛原則」與「歷史維度」——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啟發
當前,人間佛教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展開實踐,並成為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當代發展的主要潮流。伴隨著人間佛教的多元化實踐,教內外也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隨即產生了種種疑問與疑惑。比如人間佛教的世俗化問題、超越性問題、其在整個佛教系統中的地位問題、戒定慧的落實問題、多元性與世界性問題等等,皆成為時下人們討論的焦點。為此,重溫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兩位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普泛性「人間向度」與具體「歷史維度」,以及開放包容的「多元態度」等深刻見解,可以為我們詮解當代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一些問題與疑惑提供非常好的啟發。
人間佛教與當代多元文化社會——略論囿于傳統之思維
本文係《人間佛教知識論及價值觀》系列論文之第3 篇,前兩篇1 已考察了佛學與現代科學的暗合,考察了佛學分類體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哲學等人文學術知識作為「內明」依據的可靠性。本文依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及太虛大師早年相關論述,並從大文化視角觀察全球各主要文明實乃不同的文化傳統,進而,力圖闡明囿於傳統之思惟的可畏,但傳統應繼承且可超越,傳統之無形中源於群體又再塑了群體,正如形成好習慣能重塑個體;強調在當代多元文化社會中,對待自身傳統與不同傳統都應擺脫盲目,喚起自覺;指出人類特有的絕大部分價值衝突並不源於價值觀喪失,恰恰源於價值指向顛倒;並提出了兩方面的解救之道:加強不同傳統之間的交流,不斷深化多元文化彼此間的可靠理解;展開具有超越性的佛陀教育;尤其是指出了打破文化傳統隔閡,實現人間佛教在全球本土化之知識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