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關係研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一切教法,其根本目的在於「示教利喜」,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這就是「佛陀本懷」。之所以會存在對於人間佛教的誤解,認為人間佛教不等同於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存在,那就是把「人間佛教」概念被提出的歷史當成了人間佛教本身的歷史。「人間佛教」概念固然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提出,然而人間佛教卻從佛陀創教以來就已經存在。星雲大師對佛教進行革新,使佛教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所提倡的現代人需要的人間佛教,本質上是根據時代的情況對「佛陀本懷」進行重新詮釋。並且,「佛陀本懷」本身就需要依據時代之不同情況來進行詮釋,從而不斷對世道人心產生作用,因此,「佛陀本懷」必然在過去、現在、未來三表現為人佛教,故而,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之種種佛教。
因何而起?如何相續?——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研究
星雲大師自二十世紀七年代有了弘揚佛法於全球的想法,隨後付實施,由一開始的隨順因緣到後來的逐步規劃,到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在世界佛教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進入十一世紀後,星雲大師在繼續強調佛光山人間佛教「國際化」品格的同時,大力提倡「本土化」,為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海外真正扎根繁盛作出的原則指導。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優勢在於其「中國化」,因此如何處理「本土化」與「中國化」的關係十分關鍵。同時,「世俗化」與「再神化」也是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長久發展所要處理好的一對關係。
台灣人間佛教的回顧
戰後台灣佛教以「人間佛教」為導向,不僅取得共識,也普及落實,惟此導向已近一甲子,人間佛教的得失亦該作一總結再出發。佛光山作為人間佛教實際推動者,研究並傳承經驗正是時候。鑑往知來,台灣乃至佛光山人間佛教,從一甲子的歲月中將邁入另一新的甲子,從「人間佛教」走向「後人間佛教」、「新人間佛教」,這是中國佛教最波瀾壯闊的時代之一,值得大書特書。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律學思想研究
戒律是佛教三學之首,在佛教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星雲大師戒行精嚴,他以回歸佛陀本懷為旨,根據傳統佛教戒律制定人間佛教現代律儀制度。重視僧團和合,宣導男女平等和僧信平等,創立佛光山檀講師制度,重視發揮居士的作用。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及其制定的佛光山現代律儀制度,為傳統佛教戒律如何適應現代社會提供了成功借鑑,推動了人間佛教的現代化發展。
《宗鏡錄》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圓融思想
人間佛教主張佛法立足人生、人間,於世間有益,對於當今社會是契機之方便法門。由鬼神佛教轉向人間佛教,從出世轉向入世,並非違背佛理、走向墮落,這一轉向更合佛陀原初宗旨。永明延壽《宗鏡錄》為唐佛學集大成,永明延壽其時也是為了糾正當時疏狂空疏的禪林弊病,為拯救時弊、導正糾偏,不推崇做出世自了漢,而是主張福慧共修、悲智雙運,出世入世不二,離相修善不二,主張禪教一致、禪淨合一,其圓融中道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八宗兼弘,信共有」、「傳統現代,相互融和」等宗風遙相應。《宗鏡錄》圓融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相合。從《鏡錄資源考察佛光山人間佛教,從而在學理上對佛光山人問佛教作出理論支撐,有重要理論意義。
總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信仰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專題講演: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壇紀實
2016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出版最新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出版後即以引起學術界及宗教界高度的關注討論。為讓大眾更明白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特於2016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籌劃首場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壇」,邀請學界專家探討。論壇除了有本次入選獎學金開題報告會的24位優秀碩博士生,還有高校學生與民眾逾兩百人與會聆聽。
佛說的,人要的,進化的,現實的——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探微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提出的原因是對治當時佛教各種弊病,契合時代人心,其理論依據是根據經論、修證而得出的判教理論和「真現實論」而「真現實論」尤為需要注意。從歷史和文獻角度看,人生佛教的提出歷程也有萌芽、基本成熟、正式提出三個階段。對於太虛大師的各種提法,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今菩薩行、菩薩行、菩薩學處等,需要用「不二」的思惟去理解。而太虚大師對僧信的教育的規劃,於理解人佛教也有著補充說明的作用,需重視。在理清以上問題後,對於人生佛教的八種有影響力的質疑做出回應。如果仿照星雲大師界定人間佛教的四句偈,那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可以歸納為「佛說的,人要的,現實的,進化的」。要說明的是,並無必要定太虛大師於一尊,因為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發展,並不是那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集體的、接力的創造過程。太虚大師、星雲大師前後兩位大師交相輝映,亦可謂中國佛教史上難得的盛況。
唐代士人趨入寺院緣由考探
唐時佛教、寺院文化繁盛,吸引了眾多士人趨入寺院,他們或遊觀題詩,或祈祝行香,或讀書講學,或謁禪會友。與此同時,寺院閒置之境可因時代背景、個體遭際、因緣和合的差異,而成為後者或偶憩,或暫居,或閒隱,或避難的場所。本文以新舊《唐書》、《全唐詩》、《全唐文》及唐·筆記作品中的相關資料為線索,從應制、遊觀、題詩、禮拜、讀書、探物等多個角度,對唐代士人趨入寺院的緣由進行考探。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秘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資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