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的慈悲主義
談到佛教,大家總是說「佛教以慈悲為懷」,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但是許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義。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般若經說: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
成就「他者」欲求的菩薩行者――禪者、交互主體性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日常語義」症療
相對於其他「人間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特別關注人間佛教形態與當代佛教的職能定位關係問題。通過將佛教行者身分由「懺者」轉為「禪者」,把佛教傳統之「度亡薦福」職能轉為「意義症療」,「人間佛教」得以全面積極地介入當代人類社會,並以成就「他者」之人生欲求的形式而成就「菩薩行者」。
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 —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
在《成唯識論》的思想體系中,末那識思量阿賴耶識,建構起包括緣阿賴耶識的自內我、作為意根的感官我、思量為性相的意向我、我見相應的煩惱我等多層次自我主體,與現代語境中的主體性基本方面對應。建構的同時也是對自我主體的解構,這反映出末那識功能的兩個方面,以及唯識學在主體性問題上的複雜態度。在唯識傳統基礎上,星雲大師從禪宗心法、人間佛教實踐出發,對末那識及主體性理論作出了創新詮釋,闡發出業力統攝下的道德我、統一他我的實踐我等自我主體意涵。本文基於對《成唯識論》的考察,整理出《成唯識論》關於末那識在主體性上的理論架構,歸納唯識學對自我主體的雙面傾向,並嘗試對星雲大師的理論貢獻進行探究,分析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人格與實踐哲學。
推薦序—喜讀闞正宗先生新著《宜蘭弘法十年記 —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太虛與人間淨土最新研究之評述
太虛大師因當時社會批評佛教反現代化、厭世、逃避現實、寄生於經濟而作出回應,那麼很可能會把他對於「人間淨土」的思想看作是對社會福利及社會正義改革的號召,而這種努力只會影響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另一方面,如果人們用與太虛一樣的傳統佛教觀念和目標來閱讀他的著作,可能會發現人間也可以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太虛大師的觀點的確如此,就不能將他的「人生佛教」翻譯為「入世佛教」和「入世淨土」,也不能把他的目的理解為只是為了提倡社會改革而排除其他傳統的修行及目標。本文從太虛大師關於人間淨土的論述,探討其如何運用現代宇宙觀提倡社會改革,也盡力保留傳統人間的觀念,讓人道特質可以在佛教宇宙觀裡彰顯。我們將會看到他保留了多少關於現實、心、修行和輪迴的傳統佛教觀點。
空間‧儀式‧認同——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
1967年,星雲大師在高雄開創佛光山,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時至今日,佛光山在全球已經創辦近300所道。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山道場,並非僅有佛教寺院一種形態,還包含學校、雲水醫院、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形態,成為佛光山在世界範圍內弘法的重要場所。這些遍布全球的佛光山道場聚了文化、教育、宗教等多元特徵,不僅承載著佛光山的歷史與記憶,更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具體實踐的有機載體,由此也就構築了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筆者認為佛光山全球道場之中,有兩個具代表性的空間場所,為台灣佛陀紀念館和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通過考察兩者具體的空間呈現與儀式展現之間的内在連,以及基於空間、儀式所建構起來的認同及其內在邏輯,以期揭示人間佛教記憶之場的建構過程及其在機理。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法統,立足當代,建立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人間佛教戒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背景淵源有三點:第一,對佛陀制律本懷的繼承;第二,對舊有佛教戒律的革新;第三,對大乘戒律精神的發揚。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立正確規範的佛教信仰;第二,確立與時俱進的佛教制度;第三,完成符合時代的戒律關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目標指向有兩點:一是完滿人生,解脫成佛;二是完善社會,建設淨土。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推普及方法有:是勵信眾持戒受戒;二是結合世俗律法美德。總體說來,人間佛教戒律是符合當代價值觀,對社會治理有益,且利於佛教傳播的新時代戒律思想。
真俗相即:由《大乘起信論》論人間佛教之圓融性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為求生存與發展而不斷改革,人間佛教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之成就。其所以能如此者,以義理觀照之,當在於其真俗並融、人佛兼攝之理念。佛教圓融思想,萌芽於印度,光大於中國,而《大乘起信論》承上啟下,尤為淵藪,對理解人間佛教之義理含蘊及歷史意義,極具啟發。本文試圖以《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為依止,復以中國哲學傳統為參證,以彰顯人間佛教之圓融精神,指出其必然性、可能性、現實性,以及張力之化解,以期消除質疑、詮釋貢獻。據本文之梳理,人間佛教圓融精神同整個中國文化生命、哲學思想有莫大淵源,其圓融性復體現於三個維度:即出世即入世,即神聖即人生,即宗教即社會。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
佛教放生實踐是當下尤為流行的宗教活動之一。每年佛、菩薩、護法或高僧大德之聖誕,或出家,或成道,或涅槃之日,各地寺院以及民間佛教團體都會舉行各式各樣放生活動,法生,繼而拯救生靈。近年來,隨著放生熱的興起,佛教傳統意義上的隨緣放生轉化為了目前的定期放生,且由於放生者自身佛學素養的參差不,其放生動機的多樣性以及對放生物生活習性的不了解,導致放生等於放死的慘狀。基於此,筆者透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即以「同體共生」為核心、以「慈悲護生」為基本態度、以「惜福勤儉」為主要措施、以「內外淨化」為落實途徑、以「人間淨土」為踐行目標,繼而進一步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所存在的弊病,並分析其現象的原因,以及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進而實現從個體「心靈淨化」向集體「人間淨土」的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