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
探討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這一主題,既是討論中國佛教的歷史,也是在關注中國佛教在當代的建設方略,人間佛教從倡導的時候起,就十分注重與傳統文化的關係,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一個歷史經驗。此文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個案,分析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如何比較佛教與傳統文化,如何吸收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反省當代人間佛教延續和深化與傳統文化之融合。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佛教
福利國家制度被認為可以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失衡。然而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困境後,人們才發現過去在人口紅利、經濟持續擴張情況下的福利制度是不可持續性的。 人間佛教倡導的服務精神,可以成為紓解福利國家困境的思考模式。人間佛教不捨一切世間法,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國際佛光會就是體現行菩薩道、行佛的組織,在現實世界中就能以義工身分修行,行菩薩道。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向家庭,從僧侶走向信徒,從講經走向服務大眾」,信徒皆可成為服務眾生的菩薩。義工藉發心服務人群、服務社會來修行,開展了人間佛教,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自訟」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 「佛教仁學」形態學分析
從佛教形態學角度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質乃是當代佛教仁學,即在應對全球化與現代性的時代語境下,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之悲智二德,將「仁學」之「自訟」原則最徹底地貫徹落實。為此,本文基於「仁學解釋學」的理論方法,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此「佛教仁學」進行形態學的分析與思想史的溯源。
將佛教信仰深植於人間關懷—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脈絡淺探
人間佛教早已成為當代漢語語境下佛教信仰者頗具共識性的信仰模式。然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乃至於其最為真實的內涵與本質,尤其是其所具有的,對中印佛教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偏離佛陀本懷、背離佛法正義之信仰形態的反省功能,似乎或是無意之遺忘,或是故意之忽視,則是導致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在實踐中未及釐清化導世俗與附庸世俗的界限,出現迎合世俗而陷於庸俗,倍遭詬病的窘境。事實上,作為當代人間佛教學理的架構者,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及其學理架構,無論是從其形成、發展及弘傳的脈絡而言,還是就其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觀念、構成要素而言,均體現出回歸佛陀本懷、彰顯佛法正義之宗旨,正本清源堅守「以人為本」之宗趣,湧流著其關懷成佛之道落實貫徹於人間的不倦悲願。
理解現代人間佛教佛典詮釋思想及方法 的圭臬――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初探
星雲大師所著《金剛經講話》是其一生中所著最重要的佛典詮釋著作之一,對於理解大師本人的人間佛教思想,及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及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擬予專題研究,筆者分別從「以人間佛教思想精神為指向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及「以善巧方便概念及其思想顯發為特質的星雲大師《金剛經》義理詮釋」兩個角度,對大師此疏的基本思想給予了初步的解讀。我們說明大師在此一注疏著作中體現的詮釋思想,對於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思想與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談起,並反省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內涵。本文提出人間佛教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之際,是一個共構性的思想結構,當時佛教界僧俗二眾,不約而同地對此思想信念產生共鳴,與當時佛教腐敗有關。拋棄鬼神的宗教是共識,星雲大師進一步斬釘截鐵地表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乃至是佛教的全部,徹底地實踐「此地此時此人」的理念,並闡述「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基於《華嚴經》,依華嚴思想來建構他的「同體共生」的理念。「同體共生」之理念即是由因緣觀作為法理依據,大師透過善巧方便,以現代人的語言,闡述緣起性的佛法要義,並強調「人間佛教」行者最終須體解中道緣起的空性。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融和性特色 ――以佛教內部融和為重點的考察
萬法平等一如的大融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一個顯著特色,不僅體現於佛教內部諸宗各派的圓融會通,僧俗諸眾的融和和樂;還廣泛體現於許多方面,諸如人間佛教與中國儒道諸家、世界各大宗教、諸多民間信仰、社會新思潮新文化等的融和溝通,世出世間法的融會貫通,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和互動,以及海峽兩岸佛教之間、中國佛教與世界各地佛教之間的融和交流等等。本文試從諸宗各派圓融會通和僧俗諸眾融和和樂兩個方面,考察其佛教內部融和的特色。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理,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在超越性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隨著二十世紀以來逐漸成為一個主流的人間佛教之潮流,在超越性方面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一。星雲大師成功地開創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之弘法模式後,也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超越性之理論。星雲大師秉承佛陀創教之本懷,結合時代的特色,在建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理論體系時,從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角度來分別予以詮釋,由此形成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與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而佛教所追求的涅槃之境,則是星雲大師所闡釋的人間佛教超越性的最高表現形式。
星雲大師的佛教現代化及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了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他立足於現代人生,結合現代人的根機,將佛教的思想和精神以現代人熟悉和樂於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因而他極力宣導和實踐具有人間進取性、積極樂觀性、喜樂性、利他性、普濟性、生活化、大眾化、事業化、國際化等特徵的現代人間佛教。與印順法師偏重於理論論證和辨析性的人間佛教風格不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更為傾向於綜合、圓融與實踐。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以人乘佛教為基礎,以大乘般若空觀中道思想為眼目,以大乘佛教法界圓覺學尤其是禪淨二宗為歸趣,以建立人間淨土為目標。星雲大師是以人間佛教融貫五乘佛教,並且試圖將人間佛教的精神落實到現代社會普通一般人的生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