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之探索
對許多知識分子而言,佛教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這個問題至今還一直不斷地被提出來討論,而且是仁智互見,以下各種觀點皆有:是宗教、是哲學、亦宗教亦哲學、非宗教非哲學。甚至也有佛教界的長老大德認為佛教根本就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教育。以上諸家說法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偏執。綜觀而論,佛教的本質兼具宗教、哲學與教育的內涵。其實從語源及名相義理的脈絡來探究,現代漢語「宗教」一詞原本語出南北朝、隋唐之際的佛教典籍,而且其語意即涵蓋哲理與教育──「宗」者,宗旨,「教」者,教化;「宗」者,自覺,「教」者,化他──而與英文religion 一字的意涵不同。因此,佛教不但可說是十足道地的「宗教」,而且其教育精神、內涵與方法,較諸世界各大宗教,可說是最豐富的。本文以佛教的教學精神與方法為主題,同時論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發。
佛光山僧伽教育之研究
「佛教」即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其建立僧團、遊化四方,都是為了教導眾 生,令其契入真理而得度。東傳後,僧侶譯經講說、弘揚佛法,寺院叢林隨之而 起,八大宗派亦逐之成形。佛教至此發展蓬勃,建寺安僧、興學辦道、培育僧才, 深深地影響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發展。隋唐之後,中國佛教歷經多番波折,逐漸成 為世人眼中消極的、往生的佛教,榮景不再。
星雲大師「人間詩話」之本懷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美感與宗教體證之初探
從康寄遙西安弘法看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
康寄遙居士,陝西省臨潼縣人,生於一八八0年,卒於一九六八年。是陝西近代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和著名的佛教學者,他畢生致力於佛教復興事業,殫精勞神,功績卓著,對西安現代佛教之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留下了當代乃至未來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
佛教與社會文教事業
佛教組織近年來積極投入現代化的社會服務事業,對國家社會發揮了正面的效應與價值。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的理念,先後成立了四個基金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人間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推動各項文化、教育、慈善等弘法事業以服務社會。
佛光山的佛教教育事業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藝文化──以散文《往事百語》為例
人間的佛陀,他所開顯的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以及普濟性等,星雲大師不但繼往進而開來,注入新的元素:「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期盼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皆隨著徒眾弘法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文化性格可謂星雲大師詮釋人間佛教思想的獨特。 星雲大師取大乘入世的精神,秉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創造性的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將佛法與世學巧妙揉合,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說法,勸化大眾普度人間;以文化承載佛學,以文學宣傳佛法則是大師諸多方便說法中,獨樹一幟。 《往事百語》一書,是作者在生命實踐的歷程中,遭遇到諸多命題時,援引佛法的藥石,獲得哪一種「藥方是最相應的」的體悟,所謂「三折肱成良醫」。「一句話」,是大師凝煉出的法語甘露,內容不只具備優美散文的書寫,更是一部解決人間煩惱的百科全書。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教育是人類傳遞經驗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教育便在人類的歷史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JacquesDelors)所說:「教育,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教育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就得以發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於達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見。 談到教育,根據古籍記載,中國雖然遠自周朝以前,就有「成均」、「庠」、「序」、「學」、「瞽宗」等學校的萌芽,但這些「官學」都只是提供少數貴族子弟學習禮樂、射御,乃至為了集會而設,缺乏普及性,並沒有真正發揮全民教育的功能。直到春秋時代,孔子喊出「有教無類」,才開始有了私校的興起。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臺宗二十五方便為例
人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自發性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疑惑,只是每個過程的學習對象或目標有所修正罷了。從自我認知「我 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世界與自我是什麼樣的關係?」到自我學習、修正,就是一個全程自我教育的過程。 雖然,佛教說「無我」,似乎與「自我學習」等概念相互違背,但別忘了佛教未曾離開人間,而說「人成即佛成」。此中的「人成」不是指他人,而是指「如佛一樣成就的『自我』」。 想要如佛陀一樣,必先要知道佛陀是如何成就的方法,再起而效法之。而「無我」正是要破斥有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自我」;要強調有一願意反省、修正、開發潛能的自我,成為一位既善於調御自我,也善於引導他人的「覺者」,此「覺者」即是「佛成」。至於,成就「覺者」的方法可散見於三藏十二部,這種學習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天台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來談佛教自發性的自我教育觀是完成自我的基礎,因為「人成」無它途,只有從自我改變開始。當代西方思潮有逐漸向東方思想靠攏的趨勢, 故本文也藉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與賴爾的「實踐之知」來談佛教徒日常生活中自我教育對佛法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成佛」之全人格教育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