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教會音樂與民俗音樂——台灣教會會眾聖詩之尋根
增進未來社會福祉之人間佛教展望與挑戰
台灣當代「人間佛教」的推動與實踐是全球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被視為是展現佛教的社會責任之典範。許多有影響力的佛教團體除了積極弘揚佛教的教義與修行之外,同時也強調佛教的社會責任,增進社會福祉。具體展開的推動包括扶貧與災難的救助、推動環保生活、參與臨終關懷與生命教育、人心淨化以增進社會和諧,甚至開發更符合社會公義的社會企業等等。台灣推動的「人間佛教」從思想史來看,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佛教現代化的發揚,而中國現代化則與很大程度上是與世界現代化碰撞的結果。
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
本文旨在闡述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一方面將其做為展現「人間佛教」實踐的範例考察,另一方面也企圖從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實踐,重新建立對「佛法不離世間覺」一語的當代社會意義體認。由此,本文由對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實踐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及觀念的反思,認為其對於「人間佛教」未來的拓展落實,多有值得借鏡參照與反思之處。
人間佛教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隨著國際化的程度提高,一九九○年代以來,人間佛教儼然成為台灣佛教的標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意。本文將就學術論述的觀點來分析人間佛教的定位及其意涵。人間佛教是佛教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成功案例,因此能夠被納入學術論述,成為重要議題,提供全球學界與教界不斷交流與觀摩的網路平台,值得持續觀察分析。
當代台灣斗堂道情之思想意涵與文藝技巧探析
佛光山監獄布教事業研究—兼論大陸佛教監獄布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從歷史上來看,西方國家自有監禁以來,即熱心於對罪犯進行宗教教誨,中國唐代也有佛教教化囚徒的記載,民國時期,受西方獄制影響,中國監獄裡興起宗教教誨的小高潮,台灣地區繼承並發展這一教誨傳統。以佛光山在監獄的宗教教誨為例,其布教持續時間長、布教範圍廣、布教方式多種多樣,並有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及國際佛光會作為其培訓監獄布教師的後盾,且有星雲大師極力宣揚之人間佛教理念為理論支撐。宗教進入監獄對受刑人實施教誨,政府、獄方、布教師、受刑人四者缺一不可,唯其通力合作,方能實現宗教在受刑人矯治中的作用。結合今日大陸國情與獄制之現狀,佛教進入監獄對受刑人實施教誨,一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借鑑佛光山在監獄布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也出現諸多機遇,這意味著佛教在大陸社會福利領域,可以開闢出新的發展途徑。
本土化互動―佛光山與馬來西亞宗教界的交流探究
星雲大師在推動佛光山國際化的同時,就注重佛光山在當地社會的本土化發展,而其中一個重要面向便是佛光山與當地社會宗教界的交流互動。佛光山在多元宗教、種族、文化的馬來西亞發展已具相當規模,且與當地宗教界多有互動交流。從星雲大師最早以文字與馬來西亞佛教徒結緣,到現今的馬來西亞佛光山參與推動本土佛教發展,都體現出了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的互動交流。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互動交流中,呈現出「緊―松―稀」 的前後狀態。另外,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其他各個宗教也允許發展,因此,馬來西亞佛光山與本土非佛教,尤其是官方宗教的溝通交流,對佛光山更好地融入本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與本土不同傳承佛教之間的互動,及與非佛教之間的交流,是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落實本土化發展的重要面向;同時開山於台灣的佛光山,跨國發展成為馬來西亞佛光山,這是佛光山從國際化發展到本土化發展的主體性表現。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本文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星雲大師在五方面展現其對佛教女性的看法:先天體質上為男剛女柔、社會結構上為男尊女卑、修行之道上為男淨女垢、成佛境界上為男女平等,而在佛教推展上則肯定女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立論的觀點強調女性獨具的柔美特質,呼籲女性應發揮溫柔、謙遜、忍耐、慈悲、智慧的美德,在行為上具五善、去五惡,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為眾生創造更詳和圓滿的人間,而在1998年的國際三壇大戒,也充分顯現出星雲大師推展比丘尼戒的願心。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對台灣佛教叢林男女二部僧團的均衡與平權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制度與典範。
境外弘化——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
本文旨在探討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化的歷史。星雲大師在1955 年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廣受馬來西亞民眾歡迎,開啟了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法的契機。之後,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下轄28 個佛光分會),同時在各地成立了25 個道場,這在台灣往境外弘化的各佛教團體中,顯得非常突出,具有指標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與星雲大師倡導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理念完全相應。本文從:星雲大師到馬來西亞弘法、「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與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東禪寺等方面,論述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中,特別要指出的是東禪寺,這裡設有「東禪佛教學院」,是馬來西亞佛教的人文重鎮。據資料顯示,馬來西亞佛光山的活動種類多,可大略分為文化、教育、共修及慈善四大類,每類再細分不同性質的活動,歷年參加活動人次都在百萬以上。凡此,均可呈顯佛光山於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在佛光山教團全球弘法布局中的角色與貢獻。又,台灣佛光山在馬來西亞雖屬「境外弘化」,但由於馬來西亞的多元、混合文化,造就了當地民眾的廣闊胸懷及文化融合力,使得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弘化,可以表現出其「本土化」的特色。
佛教經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本世紀之初,台灣大學以儒學與教育為研究主軸而成立了所謂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有關這個機構的成立始末及其運作基本模式,參見十數年之間,在這個機構主事諸公有力的運籌帷幄之下,透過跨領域的整合型計畫而匯集了海內外各路學者巨大的研究能量,不但定期出版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並且還陸續發行了將近百種左右以東亞儒學為標榜的研究專書有關該一機構在東亞儒學研究計畫的名目之下所發行的各類主版品,勿庸置疑的,在人力結集與研究能量兩個方面,這個機構所發揮的作用與功能,學界之間有目共睹,在在都堪為人文學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的典範。但是,個人仍然深自認為,以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為名目,而其研究卻僅僅著眼於東亞的儒學與教育,這種相當偏頗的知識走向若非主事者的圈地自限,便是其人完全昧於東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