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海上南傳中國之探討
佛教傳入中華大地的時間、路線一直是學界探討的話題,古史也有許多不盡相同的記載。可是從海上傳入中國的論點沒有得到重視,過去我們的研究也過於重視標誌性事件的探討。翻開史書,漢代中原與交州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聯繫,也隨交通的發達日漸頻繁;對外聯絡的加強,海上道路的打通,開闢了中國南方與印度乃至羅馬的海航線;外來僧人以及華籍信眾在南方的影響,使佛教從海上入中國成為可能。
現當代中國佛教何以走上人間佛教之路
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觀世音是誰?真的存在嗎?真的有求必應嗎?觀世音在中國既家喻戶曉,也疑團重重。曾經,我也這樣回答:觀世音是宗教幻想出來的神,這個世界原本沒有神,又哪來的觀世音。所謂救苦救難,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
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醫王
自二○一九年年末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漢爆發後,肆虐於整個中國大陸,進而擴散到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還在瘟疫的初期階段,星雲大師就第一時間響應,撰寫了〈為新冠肺炎疫情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為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們祈福,為飽受瘟疫折磨的廣大民眾祈福。
「全媒體」時代下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研究
「全媒體」指媒介信息傳播採文字、聲音、影像、動、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法(多媒),利用廣播、電視、像、電影、出版、報紙、雜誌、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電網路、電信網路以及互聯網路進行傳播(三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現代宗教的發展,在現實社會變革的衝擊下,応該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通過大眾傳媒的作用,發揮其應有的社會穩定控制、文化傳承和整合、個人、群體身分認同的功能。全媒體時代下的大眾傳播方式,不僅沒有同當代宗教形成對抗或摩擦,而是應該更加緊密地合作與共存。本論文在翻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梳理了佛光山弘法布教的路徑方式,從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的「全媒體」形態入手,概括出六大方面,即紙質媒體形態傳播、數字媒體形態傳播、實體建築參觀傳播、直觀體驗感受傳播、菩提種子建設傳播、佛事活動儀式傳播,並對這六大方面的具體傳播內容和途徑進行了細緻論述,強調了現代社會傳播對弘揚佛法的重要意義。
民俗學視角下的觀察: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以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回應為中心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實踐者,他依據「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思想核心,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普示於社會,並推動當代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際化發展。同時,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是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思想文化變遷史的一個極有意義的切入點,他曾在多部著作中闡釋過自己對於佛教民俗化的觀點,這可以看作他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一個重要維度。 本文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佛教與民俗的關係,繼而在漢傳佛教史傳播的背景下,以太虚大師和星雲大師對待佛教民俗化的不同視角和態度為切入點,分別從歴史層面、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對比分析和隔空對話;其次考察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及具體質踐,將之放置在佛教民俗化,乃至佛教中國化的歴史語境中,發揮民俗學注重田野調查的學科優勢,在對佛光山萬壽園、佛化婚禮、佛教護法神、盂蘭盆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捜集活態資料,挖掘口承敘事,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研究中,同時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研究方法進行理性分析與理論概括:第三,以理論結合實踐、論證結合案例的形式,逐層推進,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及其意義。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大足寶頂山石刻藝術研究
大足石刻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明成果,作為佛教造像石窟,在表達自身的宗教教義的同時,又暗含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引入了諸多世俗生活元素,就造像本身而言,其「人間性」主要表現在創作題材及藝術風格的世俗化。而從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來看,不僅是佛教文化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的渗入,同樣也是其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融和,對於「人間性」的追求,使得大足石刻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注重將佛教理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積極宣導佛教入世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佛教的近代轉型。在近代佛教入世的各種活動中,包括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尤以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台灣佛光山音樂弘法活動頗為突出。不但成立了專門的梵唄讚頌團,而且開展了佛教梵唄巡演、義演,以及出版音樂集等多種形式的弘揚佛教的活動,成為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張名片的同時,也是積極入世的近代新佛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
世界神明聯誼會作為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下最重要的實踐內容之一,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融合的結晶,蘊含著星雲大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本文以中國傳統文化視域的研究角度,通過實地觀察和文獻研究兩種方法,剖析了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在連繫,得出:人間佛教體系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所突顯的人本特質,是對中華文明「以人為本」理念的傳承;聯誼會中提倡的各宗教間絕對平等,顯示了中華文明歷來重視「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世界宗教齊聚一地、和平相處,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思想傳統。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是人間佛教與中華文明深度融合的顯著表現,神明聯誼會上中華傳統宗教、民間宗教與世界其他宗教的友好聯合,為中華宗教應對世界宗教、新型宗教的衝擊提供了參考價值。
哲學詮釋學視域下現代人間佛教的 「傳統」智慧
現代人間佛教,我們在此是指中國二十世紀以來的人間佛教思想及運動,也就是指從太虛大師作為首倡者,一直持續影響當今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以佛教人本化、人生化、社會化作為理論標誌的佛教思潮及其存在。現代人間佛教從一開始就有改革傳統佛教積弊、適應現代社會文化需要的價值追求,也正是因此,在佛教界很多人一直視人間佛教為佛教的「新派」,與比較持有傳統立場的「舊派」對立。現代人間佛教誕生、發展的時代,也正是近現代中國社會進入急劇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階段,現代人間佛教作為近現代中國文化大轉型這一整體背景下佛教思想信仰的一個代表,其自身推動轉型的特質,也易被人們更多地從與傳統對立的角度加以透視,甚至加以無端的放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關於現代人間佛教的研究著作,要不約而同地沿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宗教社會學及其比較宗教理論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