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是餘地還是立錐之地——基於對《包容的智慧》之解讀
包容關涉著包容者、包容物件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通過對包容概念的釐定、包容成立條件的分析以及包容所產生的意義的梳理,可以看出包容是在共生層面上所言的一種依存關係。基於此,可以說包容是對佛教因果法則的認同,也是對諸法平等以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彰顯。
星雲模式之歷史性成就
宗教的核心在信仰,扭轉傳統宗教之頹勢,成功實現現代轉型的關鍵在 於重建信仰。是否真信仰?感知在心。近代中華佛教信仰重建大體有兩條 途徑,其一重在依經建立,即重建某一部或多部佛經的唯一信仰權威這是 唯識學者等人所走之路。其二重在內心的宗教體驗,並輔以經論驗證。這是 太虛力主的堅持中華佛教本之路。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真正打通了第二條 信仰重建之路,這是其劃時代的歷史性成就之一。傳統佛教雖應了中國宗 法社會,但並沒從根本上處理好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大多數情形下不是依附 於社會上層,就是厭社會,與社會隔離。星雲模式的歷史性成就之二,就 是證明了這兩端都錯,探索出在現代社會處理好信眾與團之間的關係,佛 教與知識份子的關係,佛教徒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效方式方法。本文主要就 此兩點作了深論證。
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 文化適應及成效——以荷蘭荷華寺為例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1967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陸續於全球創建200餘道場,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隨著佛教國際化的推動已在世界各地獲得肯定、認同,星雲大師於2001年,又提出「本土化」的主張。所謂「本土化」,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在歐洲此數千年深受基督教影響與蘊育之區域,外來宗教之傳播實屬不易,希望藉荷華寺此個案之分析,來看佛教本土化如何落實。 此篇論文,作者以自身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駐錫荷蘭佛光山荷華寺之經驗,透過荷華寺個案研究及歸納,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探討及瞭解荷華寺發展出具當地特色本土化「荷蘭佛教」之成果及期間所遭遇之困難。 希望荷華寺結合當地之有利條件,在荷蘭弘揚人間佛教之成功經驗,可提供其他歐洲國家弘法度生之借鏡,未來能在佛教本土化之前提下,將人間佛教之種子播灑處處並開花結果。
人間佛教之平面弘法傳播 ──《人間福報》弘法服務為例
人間福報創辦之初,正逢台灣經濟景氣走下滑,政黨意識形態鬥爭加遽,財團併購媒體的轉折期。星雲大師力挽狂瀾,除了以文載道,倡議人間佛教理念精神;並將三好、四 給、五和之理論與實踐推廣到社會各界;同時推動媒體環保日,設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優秀媒體從業人員。人間福報創社十五周年,與時俱進,將重要政策、經濟、民生等時事新聞置於頭版,以焦點取代創刊以來的﹁奇人妙事﹂。讀者在悲喜交摻的人間新聞中,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說:看人間福報,如同閱讀一部現代大藏經。本文以人間福報創辦、發展及其影響為例,進一步闡揚人間佛教在當今社會多元的媒體弘法面貌與趨勢。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修行觀實踐與推進
當代人間佛教從其誕生起,就把修行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太虛大師在發表其著名講演〈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的同時,提出了系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雛形;其本人證悟深入,所推行的共修雖失敗,但對後人廣有啟發。星雲大師躬行實踐人間佛教修行觀,不但自身修證精進,其推行的共修也取得了空前成功;星雲大師在數十年實踐中,更對人間佛教的修行觀的普及與深化有長足的推進。
音樂文化的涵化與本地化─從明清時期在華耶穌會教士對華人教會音樂發展之影響談起
本文將透過音樂歷史回顧及實際田野訪談的方式來檢視目前大陸華人教團本身如何因應現代社會之變遷,在教會禮儀音樂方面,進行“本地化"的工作,並進而針對其缺失提出建言。
麥積山石窟藝術與絲綢之路佛教文化研討會綜述
附錄二 佛教經典與生命教育之實踐—讀解行證《維摩詰經》之「 菩薩淨土」
太虛大師「現實之理」的思想與特質
人間佛教──光明大學之生涯學習的本質
為了強調教育的重要以及發掘菲律賓人才,星雲大師於二○一四年六月在菲律賓創建第五個佛光山大學系統的聯盟學校──光明大學。作為菲律賓人間佛教先鋒的光明大學,提供願意學習並互相尊重彼此的風俗、文化傳統和宗教的所有有信念的學子受教育的環境。光明大學提供以學子為中心及具世界觀的人性化教育,灌輸學子責任感,光明大學期許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人間教育領導者,提供學子朝向社會蛻變的全面性發展。這個願景的核心價值──勤奮、堅毅、創造、創新──從內在及外在勾勒出本校的學術文化,並且創造出對本校的認同感。為了學子全面性發展,人間佛教是光明大學主要課程及通識課程中融和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