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佛教講究行解並重、福慧雙修、動靜一如、悲智雙運的融和德行。但因在弘傳時有地域、風俗、民情、時間等的不同,還有個人修持的法門不一,致有所謂南傳北傳、顯教密教、禪宗淨土等宗派之別,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卻只是一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將信仰自我設限,而使佛教的僧團分裂。 說到融和尊重,中國佛教不愧為大乘教區,在許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傳的比丘到大乘的國度來,大乘的佛教界對他們都非常禮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傳的國度,所受的待遇卻如一般信徒。以聖印法師為例,他在中國佛教界是相當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國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國佛教界並不介意,反而是南傳比丘來受中國大乘教法,他們不僅不肯認定,而且必定會非常計較。再論密教的活佛、仁波切對顯教的態度也是一樣,他們認為顯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頂為理所當然,但密教的喇嘛皈依顯教則不應該。佛教發展至今,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許各宗各派自高自大,應該融和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
語言是一種藝術,運用得體,則人際關係和諧,人生旅途平順多采;表達不當,則容易引起誤會和紛爭,傷人又不利己。其實,中國原為禮義之邦,在三綱五常的倫理規範之下,長幼有序,應對進退亦不乖舛。不過,隨著時代的遞變,在民主自由的浪潮下,許多人已不太會「說話」,常常率性脫口而出,其無視場合,不懂分寸,粗氣魯莽之語言表達,常令人咋舌!所以說:「縱然周知天下事,不知進退,總是愚人。」 佛教僧團有著獨特的組織和制度,傳入中國之後,東晉道安大師制定了中國佛教第一部僧制,也是清規的《僧尼軌範》,到了唐代又有百丈創立《百丈清規》,於是叢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準則,與語言表達上,可茲依循的禮儀規範。
書寫、儀式與述行—涉佛文體引論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許多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及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1992年,滿徹法師奉派在柏林,成立佛光山道場,是漢傳佛教弘傳之濫觴。二十餘年來,柏林佛光山秉持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及修持四大宗旨弘揚佛法,成果彰顯。其中,值得探討的是,「柏林佛光山德文組」在1998年成立,並由德籍學員自發性地籌組、策畫、安排與執行。筆者即以此團體作為本研究的核心主軸,探究其在佛教本土化之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或貢獻。
釋迦佛與心性佛— 星雲大師重構《金剛經》的內在理據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對《金剛經》進行了系統重構,其內在的理據是釋迦佛和心性佛兩種佛性論的植入:釋迦佛使「空」理的佛教變成「生活的佛教」,心性佛使「緣起」的佛教成為「心生的佛教」。同時,釋迦佛與心性佛兩種佛性論體系也存在互相交融:由於對釋迦佛的崇信,心生的佛教淡化了訶佛罵祖、輕視經典的傾向;由於對心性佛的推崇,生活的佛教獲得了神聖世俗的內在根據。兩者協調統一,使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呈現出中道圓融的特色。
從佛教的價值觀看佛教未來的方向
人類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紀,一些敏感的思想家和相關領域的戰略家們,都在進行前瞻性研究,佛學界似乎也是如此,日本方面的議論就很多。這次收到佛光山的「邀稿書」,將「探索未來佛教的方向」列為重點,使我突然感到這個議題的分量,也喚起了平日積累的一些瑣想,現在藉機整理出來,算做參與這一討論的一孔之見。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基於文本分析的《佛光祈願文》多維性研究
《佛光祈願文》是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文本體現。為探究《佛光祈願文》的內涵和宗教實踐,本文結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借助量化文本分析,聚焦《佛光祈願文》語言特點和社會互動性質,提取關鍵詞並構建共現關係網絡。揭示了關鍵詞 「他們」、「偉大」、「佛陀」在祈願文中具有核心地位,代表了信仰對象、信仰目標以及信仰者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人間佛教祈願活動具有多維性,包括社會互動、情感表達、宗教領袖崇敬和個體內在修行。《佛光祈願文》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份精神指南,能夠激發信眾的信仰熱情,有助於信眾在信仰實踐中不斷成長,並在共同體中建立連繫,傳承人間佛教思想。本研究為理解人間佛教信仰的核心價值觀和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並為宗教身分認同的形成和社群建設提供了有益的觀察。
「佛光雲宇宙」的技術建構與情感認同研究
「佛光雲宇宙」以其虛擬實境交互方面的突出表現,打造了3D 虛擬佛光山道場,這是人間佛教在科技弘法策略下的創新突破,不僅在技術上有領先優勢,在未來亦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對「佛光雲宇宙」用戶的宗教情感體驗和接受程度的研究,並與傳統寺院進行比對,可以發現「佛光雲宇宙」在宗教情感體驗和接受程度兩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但是「佛光雲宇宙」中仍存在人的異化和管理缺失的風險,故人間佛教需要在科技弘法的基礎上,堅守佛教的超人間性,加強對「佛光雲宇宙」的管控,推進「佛光雲宇宙」的未來發展。
佛光山養老服務模式及其現實意義
養老事業是佛光山「慈善事業」的組成部分,更是實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佛光山弘法事業的發展與社會養老需求的不斷變化,佛光山一系列機構、組織與團體所進行的敬老實踐,逐漸建構起其獨具特色的養老模式。本文通過系統爬梳佛光山養老模式的服務內容,回顧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參與養老服務之因緣,後對佛光山養老模式的現實意義進行探索,以期為未來其他慈善組織與機構參與養老服務提供可行之參考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