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大洋洲人間佛教對華人群體的凝聚整合作用研究
由 19 世紀的「淘金熱」至今,大洋洲華人華僑群體的主觀願望由「落葉歸根」向「落地生根」轉變。人間佛教在本土化方面的成就,有利於消除分歧,打消疑慮,強化社會融合的群體目標。道場建設、組織制度及包容的佛教理念,都有利於提升當下華人群體的同一性,縮小群體內部的差異。同時,人間佛教既能夠滿足移民的宗教需求,又兼具世俗社團的各項功能,還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事實上起到了凝聚整合華人華僑群體的作用。這對華人群體融入當地生活,多元文化社會建設,乃至佛教的全球化發展和中國和平友好文化形象的塑造都具有積極意義。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心得
本文擬從一個長期的信徒和義工的觀點,分享對於人間佛教的觀察和個人實踐心得。星雲大師畢生以推動人間佛教為職志,大師創建的佛光山和分布於全球五大洲的別分院,則是弘揚人間佛教精神的道場。大師不但可以使用一般人容易聽懂的詞句演說佛法,讓佛陀的教法可以深植於信眾心理;更能突破傳統的窠臼,率先使用梵唄唱誦、音樂歌唱弘傳佛法,接引年輕人接觸、學習佛教,乃至於出家修行而成為佛門龍象。
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 ─以「本土化」為核心
自兩漢之際佛教由中國經百濟進入日本,中日佛教便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作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佛光山與日本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1963 年星雲大師參加訪問團展開對日本、新加坡等國考察的旅行,就與日本佛教界結下了深刻法誼。1993 年,佛光山在日設立第一處道場東京別院,至此,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化之路已經走過30 年的沐風櫛雨,取得了斐然的弘法果實。 星雲大師提倡用「本土化」來弘揚人間佛教之精神,佛光山在日本的本土化弘法實踐便是「自覺行佛」的良好範例。本文從人間佛教與日本的前緣開始,對佛光山的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與日本佛教界的交流進行整理,從本土化的四個核心要點「語言本土化、風俗本土化、習慣本土化、教育本土化」出發,分方面探討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其將人間佛教理念融入當地社會的多種方式。
論星雲大師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強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注重佛教文藝在弘法中的積極作用,故而星雲大師雖不曾有美學方面的著作,但其美學思想卻得以通過這些藝術活動而傳達。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美學思想具有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人間性」是星雲大師對佛法人間性格強調的結果,具體表現為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道德化的審美取向。但是,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特徵建立在佛教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在這一世界觀中,「人間」作為修行的道場,其最終目標是建立具有超越性的「人間淨土」,故而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並非對現實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回歸,而是作為一種表象,在最終的審美境界中與「超越性」相結合,共同構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
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
二戰後,台灣佛教與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及香港地區的佛教,往來非常密切。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台灣佛教在對外弘化上更趨積極,尤其是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等四大教團,在這些教團對外弘法地點的選擇上,香港也成為他們前往開拓的地方。相較於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在香港的弘化活動更見積極。佛光山自1983 年在香港創辦「佛香精舍」,隨著信徒求法日多,各類弘法活動日益增加,乃於1991 年在窩打老道設立「佛香講堂」。之後,為擴大對信眾服務,2010 年於九龍灣億京中心設立「香港佛光道場」。又,為讓「人間佛教」推向高等學府,自2005 年4 月,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積極推展各項學術活動。本文以「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為題,探討佛光山是在何種因緣到香港建立道場?如何展開其各項弘化工作?全文從:從「佛香精舍」到「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在香港展開的弘法活動、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推動佛教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文末則就: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法師、佛光山香港各道場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關係、對「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未來發展之觀察三項,做了相應的說明,冀以呈顯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特色。
星雲大師佛教教育思想與實踐――以香港佛光道場義工教育為例
人間佛教是當代漢傳佛教發展的主流,星雲大師創立的佛光山是實踐人間佛教的典型代表。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思想運用到實踐之中,先後在世界各地建立分道場,革新佛教發展理念,拉近信眾和僧團之間距離,對人間佛教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本文以佛光山在香港的分道場――香港佛光道場為個案,結合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香港的社會處境以及道場的環境組織,通過分析道場的人員組織,教育活動課程的安排及考核方式,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教育思想,尤其是義工教育思想及實踐,從而進一步揭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的方式和特點。
星雲大師佛教教育思想與實踐——以香港佛光道場義工教育為例
佛光山模式的親緣性個案研究—以成都普照寺為例
本文從佛光山與普照寺的親緣性入手展開研究。在第一部分,文章結合過往學術研究,從領袖、組織、聖所、傳播系統四方面,重新釐訂剖析了佛光山模式。在第二部分,文章通過歷史梳理以及田野數據再現了普照寺受到佛光山影響,而展開都市文化弘法行動的緣起、經過、實際呈現與當下收效。在第三部分,文章從佛光山模式出發,給出普照寺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最後,文章通過分類,反思當下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研究,再結合本文為例,提出第四類研究的設想。
慈善與教化——香港佛光道場的慈善活動
香港佛光道場是香港佛教公益事業的重要機構之一,事業涵蓋教育、扶貧、醫療、救災、青少年服務等。其特點是慈善事業內容多樣化,與教育、文化、法會等協調發展,且慈善事業組織化、制度化,公益事業流程透明,並與香港政府取得良好合作。佛教公益事業有助於佛教以「宗緣」為主的福利行動模式的開展,達到教化之功效。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
佛光山星雲大師一生做了無數弘揚佛法的事業,尤其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智慧法語,他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仿照明代洪應明《菜根譚》的形式,提供世人智慧的法寶。明代《菜根譚》以儒道智慧為主,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加上了佛教的智慧;前者以服務的人生觀道盡處事的技巧,後者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然因星雲大師不以佛法高人,不談鬼變神通,所說竟與《菜根譚》表面上無大差別。其實,在大乘佛法之中,入世與出世本就不予分別,都是菩薩淨土以及成佛道場,閱讀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理解之、詮釋之、分享之,正是自己成長與結緣大眾的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