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觀辯證法與解脫
解脫即超越痛苦,妄想分別之止息. 「至善」的解脫是一種心靈,精神的解脫,不同於一般所謂的「自由」. 中觀學派以精神的醒悟在了解「苦」為深刻,遍在的; 解脫為「平等」,一切眾生皆可證得佛果. 在中觀的修行法門中,將舊有戒,定,慧三學擴充為六波羅蜜,又以具「空」之般若智慧與慈悲眾生之「菩薩」,代替舊有小乘思想中消極止息煩惱的「阿羅漢」,並將心靈層次分析為不同的「十地」. 中觀學派認為辯證法之空諸見,可改正吾人對真實的錯誤印像,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中觀學派的涅槃觀中,認為有漏法到無漏法間的進昇只是知識論上的轉變,而非存有論的; 是吾人對「真實」之態度的改變,而非「真實」本身在轉變. 另一方面,涅槃與世間並無差異. 涅槃不是「有」,也不是「非有」,而是捨離「有」與「非有」等等惡見。
本懷同感與人間神顯—現象學視域中的「星雲戒學」研究
自由化、制度化、人間化的「星雲戒學」超越了形上化、禁欲化的傳統戒學,成為化解傳統戒學所遭遇之時代危機的戒學新形態。就內在維度而言,強調將佛陀本懷內化於自身,並在當下生活情境中重構自身,達到佛陀本懷的切身化狀態的「本懷同感」,是「星雲戒學」的根本視域,「因時制宜,時開時遮」與「止惡行善,饒益有情」,是這一視域在制戒原則與戒學精神方面的具體呈現。就外在呈現而言,人在日常持戒活動中,可以達到自利利他的「人間神顯」狀態,即持戒所達到的上手狀態,而犯戒與懺悔,則構成陷入非本真狀態的持戒人自我救贖的內在機制。就終極境界而言,「人格完成,菩提圓滿」是「星雲戒學」的「理想型」。另外,本文還探討星雲戒學與定、慧學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關係。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中) - 定學
繼昨天講過「人間佛教的戒學」之後,今天我們要進入「戒定慧」三學的第二個修學層次,也就是「人間佛教的定學」。 講到「定」,人要有「定力」,才不會被世間的稱、譏、毀、譽等「八風」所動。一個有定力的人,喜怒不形於色,苦樂不縈於懷,甚至如果修定有成,能把吾人本具的般若自性開發出來,則即使面對生死,也能無憂無懼,這就是最快樂、最為解脫自在的人生了,所以「定」的修持,對人生有很重大的意義。
星雲大師的戒學思想——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佛教的全部思想和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學概括。其中,戒學作為三學的基礎,在整個佛教修行體系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被稱為「無上菩提本」。戒律是佛教信徒樹立信仰的開端,也是需要貫徹在整個修行過程中的基本準則。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法統,立足當代,建立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人間佛教戒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背景淵源有三點:第一,對佛陀制律本懷的繼承;第二,對舊有佛教戒律的革新;第三,對大乘戒律精神的發揚。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立正確規範的佛教信仰;第二,確立與時俱進的佛教制度;第三,完成符合時代的戒律關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目標指向有兩點:一是完滿人生,解脫成佛;二是完善社會,建設淨土。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推普及方法有:是勵信眾持戒受戒;二是結合世俗律法美德。總體說來,人間佛教戒律是符合當代價值觀,對社會治理有益,且利於佛教傳播的新時代戒律思想。
人工智慧與人間佛教之關係
人間佛教的發展本身就離不開日常生活和社會土壤,人間佛教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主流,能夠發揮其正面作用,正因為人間佛教是貼近現實生活,能夠面對並解答現實中的問題和現象的。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社會眾多領域帶來了震撼和衝擊,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全新境況,人間佛教不僅能夠回應和解答其中的糾結與困頓,更能借助新技術,幫助人間佛教的利生與弘法。本研究是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當下新出現的現實情況和生活情況緊密連的一次新嘗試。首先,重點整理當今人間佛教與人工智慧、資訊化技術相結合並應用的具體實例。其次,分析人工智慧對人間佛教發展的全球化、全時化、全民化效用,是善巧方便的體現。最後,作為人工智慧技術的主體,人間佛教之戒定慧能為技術社會中的個體提供安身安心之道,承擔倫理與責任。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念不僅在過去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居功至偉的貢獻,更能夠引領人間佛教在新的時代契機中發展自身,最終達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更鮮活、更深入的體認。
人間佛教的「普泛原則」與「歷史維度」——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啟發
當前,人間佛教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展開實踐,並成為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當代發展的主要潮流。伴隨著人間佛教的多元化實踐,教內外也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隨即產生了種種疑問與疑惑。比如人間佛教的世俗化問題、超越性問題、其在整個佛教系統中的地位問題、戒定慧的落實問題、多元性與世界性問題等等,皆成為時下人們討論的焦點。為此,重溫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兩位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普泛性「人間向度」與具體「歷史維度」,以及開放包容的「多元態度」等深刻見解,可以為我們詮解當代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一些問題與疑惑提供非常好的啟發。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宗教團體與監獄教誨—對佛光山在明德戒分監活動之實證分析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一、論布施波羅蜜的「自他受益」 二、論持戒波羅蜜的「縛脫關係」 三、論忍辱波羅蜜的「利衰之間」 四、論精進波羅蜜的「苦樂多少」 五、論禪定波羅蜜的「動靜一如」 六、論般若波羅蜜的「內外圓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