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面對不同佛教文化的今日人間佛教
回頭與超拔的世界
本文首先以野狐禪的不落,不昧因果談事物的偶然,非偶然,又非必然三層次. 點出其均有無窮層次,而決定處則落在觀法之正確與否. 人均生存於「回頭」與「不回頭」的世界中; 前者是一不斷反省自覺,改過回頭的正面,真實存在的世界; 而後者則是由於心靈的陷溺,結習未盡,以物交物,而失其向上一機,所以心靈陷溺,而成「無明」之境. 故萬象三千,大千世界的更易,均來自「心念」的轉換; 由此方能克服外道,唯有「心」的放下(種族,時空,身等相)才能超越,而「道」就在放下與超越裡. 果此則會放心光,去心火,而成道. 此皆由一心而生,一念而轉,故無論行路,開田,吃點心,只要觀心,便可體道. 此外由雲門的風姿說到農與禪,而解決人類最大危機的方針是生命,心靈性情,智慧的回歸,如此才能成聖成佛; 最後談涅槃佛性與禪宗特質及其八要義,以明究竟之境。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漢傳佛教的法會是由經咒誦讀、梵唄唱誦、文本朗讀、法器敲打等聲音元素,以及跪拜、結手印、佛前獻花、上香、供燈燭等肢體動作融合而成的宗教儀式。構築佛教法會的基本元素有兩個,即「聲音元素」與「肢體元素」。本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漢傳佛教法會中的聲音元素展開分析,通過聲音元素的視角論述漢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狀況,從佛教法會的聲音元素揭示佛教在華夏大地發展的歷程。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引領示範作用
中國佛教要在社會中發揮全方位的正能量作用,就必須現代化。中國佛教現代化有四個基本的方面,即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現代化、佛教事業發展現代化、佛教管理現代化、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推動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包括:第一、對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認識的提高澄清作用;第二、對佛教組織管理體制的規範完善作用;第三、對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推動提升作用;第四、對佛教事業發展的拓展示範作用。
晚明佛教復興與人間佛教興起之文化省思——以晚明四大師與星雲大師為中心
自漢永平二年(西元59年)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其間佛教與中國儒、道兩家氤氳相蕩,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星雲大師作為人間佛教最為重要的當代實踐者之一,其文化思想與實踐應對時代各種問題,不但延續了晚明四大師在文化傳承上的基本特點,還更加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當代內涵。無論作為中華文化之佛教文化的個別研究,還是作為中華文化傳承之普遍性探討,都有獨特的價值。中華文化的研究向來比較關注中西古今的問題,古今問題是任何時代文化傳承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重視文史的傳統。狹義上來講,古今問題即是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是縱向的考察;而中西問題更多的討論的是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是橫向的考察。本文比較晚明四大師和星雲大師在不同時代弘揚佛法的文化意義,特別注重該問題的考察,以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參考。
天台宗之衰微與中興
中國佛教經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之亂,教藏大量亡佚; 天台宗亦隨之泯沒無聞. 及自吳越錢忠懿王遣使高麗取回天台章疏,天台宗始復甦於中國,至宋四明尊者—知禮大師乃中興天台宗。知禮中興天台有二義:1. 盛闡智者與荊溪之原意。2. 辯破山外諸家之謬誤. 蓋天台久經衰弱,章疏不備,雖由高麗取還中國,但久生難熟,故需重闡天台大師原意. 另一方面,山外之徒,文獻不熟,義理不精多不自覺襲取華嚴思路以釋天台,故知禮力辯破之,重明天台教義。山家山外之爭議,關於教們權實理論,集中於「別理隨圓」而論; 關於觀法之理論,則集中於「一念心」而論. 爭議所在則導源於對凝然真如系統的判教不同。另外,牟先生認為:知禮如對唯識宗的真如觀直接判為通教,當可對山家山外之爭議迎刃而解。
生有之研究──兼論中有觀
依佛經說,有情輪迴轉生的過程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生有指托胎的最初一剎那,中有舊譯為中陰,用以說明自死有至生有的連繫體. 佛教認為有情的投胎 -- 生有,須三事和合,即性交,月經,中有.《大毘婆沙論》與《俱舍論》對中有的投胎有詳細敘述,即:若有相當的業,就於瞬間感得,前往投生,其決定的因素為前世業. 依佛陀說,有情是五蘊和合而成,若在前滅後生有個連續者,那就是業力,所謂輪迴就是業的相續. 部派佛教時期,犢子部提出「非即非離蘊」以說明輪迴轉生,類似此種思想的是化地部的窮生死蘊,正量部之果報識,經量部之細意識或一味蘊,大眾部的根本識,皆是指隨經驗不斷變化之連續體. 生有觀必然牽涉到中有觀,此為輪迴主體的肯定與否定問題. 作者認為,若把無我緣起與輪迴思想作不同立場的解釋,則業的意義自可明瞭。
中國佛教求法史雜考
本文依據史料考求自魏晉迄隋唐,中在域外諸遭遇,與處事應變之道. 一. 循陸赴印度求法跟語言訓練的關中,從陸路西行到印度的比循海路的多,較安全,循陸路經西域諸佛教國入印度,好機會. 二. 關於經西藏入印度的求法路僧俗多採從西域的砂磧雪嶺入印度的路線吐蕃王之後,亦有取道西藏入印度者. 三及對高僧的禮遇:那爛陀寺對有學問的僧,其他僧徒在寺中的生活軌範嚴格,僧人過者由本寺大眾處罰. 四. 求法沙門的懷建寺運動:側身域外的中國沙門多少有懷生於不能適應異域環境的寂寞之感,義淨王募捐建立一中國寺院於西方,好讓大唐應. 五,求法沙門的機智表現:如道希法律,以達成求法弘法之志; 玄奘法師收伏六. 求法史料中所載的西北湖泊。
我國傳統史籍中佛教專篇史料之檢討
我國傳統史學著作,對宗教史的記載相當缺乏. 今人即使遍尋《二十五史》《三通》《資治通鑑》《讀通鑑論》等書,也難以從中得到中國佛教史的完整輪廓。 在正史中,除《魏書》及《新舊元史》外,其他諸史多半不為佛教史事立專傳,即使有記載,也都收在具貶抑意味的 〈藝術〉〈方伎〉〈夷蠻〉等傳中. 史官選人入傳的標準,多偏重神異事蹟,及其與統治者的關係,顯示大部分正史作者對佛教史實的輕忽與鄙視。 傳統史家忽視佛教史之因如下:一. 以儒家思想之價值標準來修史,故釋老二教不受重視. 二. 中國正統史學淵源於春秋,具重視夷夏之分的民族意識,對外來的佛教,當然不願重視. 三. 各書史料的基本來源,為歷朝官方文書,其中即使有佛教資料,也多記載帝王與佛教的關係.作者認為,研究中國佛教史,須以各種大藏經的史傳部典籍為基本資料; 現代史學研究者,可將佛教內部史料引入史學界,以補充佛教史之不足。
「信」在初期佛法中的開展
佛法重自證而不重信仰,但在佛法廣泛傳揚後,社會大眾對佛的敬仰與一般宗教的信心相似,「信」成道品的內容,為「五根」「五力」之一. 這是對佛生起的淨信心. 佛教用「信」為修持方法,憶念而不忘失,稱為「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 信念三寶不忘,到達「信」的不壞不動,名為「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即是依此隨念而得不壞的淨信. 信用於修行,意味著「自力不由他」的智證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轉化. 修學而趣入預流果的方便,經說有二類:一約四諦說證入,是重於智證的方便; 二以信戒為基,引入定慧的方便. 此二者,一重慧一重信,但這只是適應不同根器的善巧方便,如證入聖果,都是有信與智慧. 將「信」引入佛法,攝受信行人,終要導入智慧的觀察分別忍,才符合佛法的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