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解
我自己能夠接觸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也是直接受惠於大師及佛光山文教事業的推展。大師創辦的佛光山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該中心舉辦了「兩岸三地青年佛教學者研討會」,六年前,我以在讀博士生的身分參加了那次盛會,不僅聆聽了法師們、學者們對「人間佛教」的學術討論,更是認真的跟著大家參訪了佛光山在香港的道場──「佛香講堂」。「佛香講堂」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不一樣的佛教道場──都市寫字樓裡的非傳統廟宇的道場,沒有高大輝煌的屋化建築,人和物都異常的簡約,卻無時不刻地散發出沁入身心的清淨與慈悲!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接待我們的是滿蓮法師,法師為我們一行開示並給我們介紹了佛光山大致的情況,臨別時還給每人一一贈送了《普門學報》和《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等。那次參訪,給我印象太深刻!才真正的意識到佛教可以這樣深入今天如此現代的生活中,可以這樣讓人充滿歡喜!有了這個緣起,在此後的學術研究中更多了我對當下的人間佛教的關注和理解。
如來使精神與人間佛教
在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對於佛教思想史的資源,仍有諸多可以進一步發掘之處,比如,法華經中的如來使精神就是推動人間佛教深入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依此經如來使的思想,如來使的弘經三軌、四安樂行,對於人間佛教的建設來說,都有方法論的意義。
「人間佛教經濟觀」的省思
很高興今年再度來到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諸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筆者曾在2015年、2016年兩次應邀參加「人間佛教座談會」,分別探討了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底蘊,以及從《雜阿含經》中探索人間佛教思想的淵源。今年想從當前世界經濟的走向與危機,討論人間佛教對於未來人類文明發展可能提供的協助,以就教於方家先進。
從行門看人間佛教
台灣的高等教育過去追隨西方科學理性的腳步,宗教被視為非理性,不能進入校園。民國80年左右才開始有宗教學系的設立,至今全台宗教系所不出10個;再者,我是個皈依三寶30幾年的資深佛教徒,進佛光大學任教之前卻恥於承認自己佛教徒的身份,這是何故?因為舊社會的佛教思想給人無知、落後、迷信、神格化遙不可及的印象;加上我是高校學者,必須以理性、前瞻、實證、學術權威為表徵,那些會關涉到無意識領域、非理性世界的東西,自然被壓抑了。
「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向度
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淵源於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形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而結出的豐碩成果。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土後,經過長期演化,同中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人間佛教」就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佛教理論」之一。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重要貢獻。
論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展開—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回顧百年來革新佛教的歷史,既可看到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更可看到星雲大師從理論到實踐積極推展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回歸佛陀本懷,對人間佛教進行富有現代性的新解釋,不僅指明了當今人間佛教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向,而且也對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前導性影響。本文通過信仰與實踐、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的關係,試析星雲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為順應時代之發展,開拓中國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新途徑與新方向。
人間佛教與文學新變
民國以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經由太虛大師、趙樸老、巨贊法師等高僧大德的提出、倡議之後,尤其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將此理念、實踐傳播至全球五大洲,如今回傳大陸,「人間佛教」現已成為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佛教與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其教主佛陀不僅是宗教家、思想家,還是位文學家,有著運用富含文學性質的說法來領導教團的傳統,這個傳統又被後代佛教傳人所繼承和發揚,如星雲大師。星雲大師生弘揚人間佛教,著作等身的星雲大師,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文學理論及創作,並從中找出佛教的文學新變。
呂澂對佛學研究人才的培養
呂澂是海內外一致公認的著名佛教學者。他畢生從事佛學研究,著作等身,貢獻巨大。由於他精通英、日、梵、巴(巴利文)、藏等多種文字,所以對印度佛學、中國漢地佛學和西藏佛學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以佛學為科學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勇於探索和創新,終於闖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在整理和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攀登了近代佛學研究的高峰。特別是他善於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佛學研究的成果,既不盲目崇信外國的一套,也不墨守中國學者的成規。他有目的、有選擇地利用國內外一切研究成果,特別是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佛學體系。
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向現代化社會邁進了一大步。與之相應,各種社會文化都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二是如何適應現實 的社會?──如果說,特定的傳統往往是特定意識形態現代化的「載體」(亦即具體的思想內容),那麼,特定的社會條件則常常是某種意識如何現代化的現實根據(亦即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及如何發展)。 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今日社會裡也面臨著一個是否要現代化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一般而言,當不會有人反對佛教的現代化,而對於佛教應該如何現 代化的問題,則可能會見仁見智、言人人殊。有鑑於此,本文擬就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問題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不妥欠當處,有俟大德、方家。
人間佛教思想在高科技社會的切入點
人間佛教具有現代化的前瞻思想,因此在高科技社會中具有「功能性」、「昇華性」、「日常性」與「連貫性」的重要價值。或謂本文偏向於「世間法」,然而「佛法世間成」, 層層理論可以在契入之後,應機觀教,畢竟,創造「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最有效率的願景。 至於行動上,以組織力量,在各方面推廣執行,仍賴十方有心人,砥勵切磋,發揮所長,齊心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