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建構途徑及其實踐邏輯―以星雲文教館為例
當代中國正在步入一個新的轉型時期,中國的佛教和寺廟也紛紛走上了轉型發展的道路。而台灣星雲大師及佛光山道場作為一個典型代表,同樣經歷了從傳統注重寺廟內部的個人精神修持、用叢林制度管理佛寺的模式,轉向具備發展多樣化、組織管理現代化等特徵的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建構的過程。以寺廟教團為基礎的人間佛教和具有代表性的星雲文教館,通過「共修」,實現個體與他者的連結;通過共融,形成了佛教與社會的連繫。由此,將認同佛教信仰的各種人建構成一個「信仰共同體」,構成為一種現代社會組織、社會信仰團體,在這一過程中,也生成了具備公共意義的社會關聯。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觀
星雲大師是推動當代人間佛教運動發展的最重要的實踐家。他來到台灣後,致力於讓佛法久駐人間的各項事業。為此,他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具體說來,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普及佛教,二是宣講佛教,三是佛教教育,四是文化建設,五是修建道場,六是公益慈善。這些具體事務中,他對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問題,有著獨特思考與研究。
歷史義理 相得益彰――評《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說人間佛教代表了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國際化形態,代表了漢傳佛教未來的走向,代表了與日本批判佛教以及歐美參與佛教有著重要區別,但同屬佛教現代轉化過程中重要的表現形式,教界學界恐怕都不會再有異議。同時,雖然有此共識,但無論從一百多年來人間佛教發展的歷史進程而言,從一百多年來為佛教現代化努力的眾多僧信大德而言,還是從現代人間佛教各道場的實際發展狀況而言,甚至從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趨勢而言,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未來的實踐發展以及研究都仍然是多元的,因此「人間佛教」這一概念都更加描述佛教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各種現代化的形態、各現代化的道場所建構的理論以及實踐形態之間,擁有一定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而不是指現代佛教明確擁有著共同的現代實踐形式或共同體現了一定的佛教義理。一方面,多元的人間佛教格局的發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學界對於人間佛教的研究也呈現出多元的格局,無論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各位僧信大德的專門研究,還是對現代著名的人間佛教道場的研究,成果都非常的豐碩,出現了多元的解釋模式和詮釋取向。
無盡天涯赤子心——淺議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特質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雖不是佛教理論研究的學者型高僧,卻堪稱獨樹一幟的佛教思想家。星雲人間佛教思想特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用佛法開啟人生智慧,強調生活即佛法,做人即做佛;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遵循不變隨緣的中道原則,開展多方面的化世導俗的佛教事業;將漢傳佛教推向世界,在五大洲設立道場、組織國際佛光會,以實現佛化全球、法界圓融的最高理想。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解
我自己能夠接觸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也是直接受惠於大師及佛光山文教事業的推展。大師創辦的佛光山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該中心舉辦了「兩岸三地青年佛教學者研討會」,六年前,我以在讀博士生的身分參加了那次盛會,不僅聆聽了法師們、學者們對「人間佛教」的學術討論,更是認真的跟著大家參訪了佛光山在香港的道場──「佛香講堂」。「佛香講堂」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不一樣的佛教道場──都市寫字樓裡的非傳統廟宇的道場,沒有高大輝煌的屋化建築,人和物都異常的簡約,卻無時不刻地散發出沁入身心的清淨與慈悲!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接待我們的是滿蓮法師,法師為我們一行開示並給我們介紹了佛光山大致的情況,臨別時還給每人一一贈送了《普門學報》和《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等。那次參訪,給我印象太深刻!才真正的意識到佛教可以這樣深入今天如此現代的生活中,可以這樣讓人充滿歡喜!有了這個緣起,在此後的學術研究中更多了我對當下的人間佛教的關注和理解。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建議
佛光山的成就,舉世矚目,不僅在華人地區,而且在歐美以及東亞地區,一直以來受到佛教界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所開設的道場,不下百餘所,就日本來說,就有近十處之多。然而,日本學界關於佛光山的研究,據「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提供的學術論文檢索系統 (CiNii),日本最早撰寫文章介紹佛光山,卻始於二○○○年,迄今只有十三篇文章,其中包括台灣學者用日文撰寫的四篇;時間之晚,文章數量之少,不能不令人深感意外。而且,通讀這些文章,大都以介紹性內容為主,基於學術語境的研究性論文並不太多。不過,這些學術語境的研究性論文,在方法論上,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關注佛光山所推行的人間佛教事業,如國際推廣、社會教育活動、華人社會、比丘尼的作用、與日本的關係等。
人間佛教的未來——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星雲大師六十餘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宣導、實踐、推動、落實人間佛教,講求人間現世,積極推動「人間佛教」,期望在永續的教化過程,完成建立人間淨土的弘願。大師說:「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是一個菩薩的道場,……以菩薩慈悲為共願,結合僧、信二眾的力量,將這個五濁的娑婆世界,建設成清淨的人間淨土。」
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
星雲大師以其對佛法的高度自信、自覺和自強意識,多年來大力推動人間佛教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先後在全球建立了三百多座道場,其中在澳洲的道場開闢與佛法弘傳,富有傳奇色彩,其速度之快,影響之廣,令人讚歎。 筆者費時一個月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各佛光山道場進行了考察。考察期間,與當地法師、國際佛光會幹部及部分會員、當地社會各界人士等舉行座談會,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地華人及西方人。本文從基礎建設的成就、本土化的成就、弘法的成就、推動華人社會力量增長的貢獻、對澳洲社會的貢獻、人才培養的成就,說明人間佛教在當地目前已經取得的成績、具體的體現,及對華人社會或者當地社會之影響與貢獻。
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
宗教道場建設不是一組建築的隨意組合,而是有很深的宗教寓意,藉由空間,賦予宗教人需要的神聖特質。研究宗教道場建設時,若站在建築的立場,可關注特定時期建築技術與藝術為此空間構型提供的可能,若站在宗教的立場,則能關注殿堂的空間配置怎樣構成特定的宗教寓意。本文從佛教道場(主要表現為寺院)切入,說明近代以前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無論是營造崇高還是莊嚴,目的都是要讓寺院成為有意義的組合,增強寺院的異質特性,藉此引發信眾的敬信。近代以來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由於人間佛教的影響普遍推開,無論是恢復重建的寺院,還是完全新建的寺院,體現人間性的附屬建築已經成為寺院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佛光山的道場,則是除了在附屬建築的功能中體現人間性外,其宗教性或朝拜性建築基本上仍然沿襲傳統象徵思路,其建設更值得關注與借鑑。
人間的覺者,新時代行佛——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2019年6月11日,簡體中文版《星雲大師全集》在南京舉行首發式。又一次見到久別的大師,我不禁心潮起伏,刹那間時光倒流。 2001年,美國發生「911」之後不久,我在佛光山紐約道場初次見到大師。那一次見面,大師跟我說,他在努力促成把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迎請到台灣供奉;那一次見面,大師還跟我解釋為什麼要把第五戒「不飲酒」改為「不吸毒」。從此以後,大師在我的心目裡始終有這兩根支柱:一是致力於傳統佛教煥發與時俱進的現代活力,二是依託佛法致力於兩岸的交流與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