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現代化略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向現代化社會邁進了一大步。與之相應,思想觀念也正在逐步地現代化。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通常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二)是如何適應現實的社會?……如果說,特定的傳統往往是特定思想觀念現代化的「載體」(亦即具體的思想內容),那麼,特定的社會條件則常常是某種思想觀念如何現代化的現實根據(亦即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及如何發展)。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想活動,在今日社會裡也面臨著一個是否現代化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一般而言,當不會有人反對佛教的現代化,而對於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則可能會見仁見智,人人言殊。有鑑於此,本文擬就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不妥欠當處,有俟大德方家指正。
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
二戰後,台灣佛教與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及香港地區的佛教,往來非常密切。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台灣佛教在對外弘化上更趨積極,尤其是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等四大教團,在這些教團對外弘法地點的選擇上,香港也成為他們前往開拓的地方。相較於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在香港的弘化活動更見積極。佛光山自1983 年在香港創辦「佛香精舍」,隨著信徒求法日多,各類弘法活動日益增加,乃於1991 年在窩打老道設立「佛香講堂」。之後,為擴大對信眾服務,2010 年於九龍灣億京中心設立「香港佛光道場」。又,為讓「人間佛教」推向高等學府,自2005 年4 月,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積極推展各項學術活動。本文以「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為題,探討佛光山是在何種因緣到香港建立道場?如何展開其各項弘化工作?全文從:從「佛香精舍」到「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在香港展開的弘法活動、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推動佛教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文末則就: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法師、佛光山香港各道場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關係、對「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未來發展之觀察三項,做了相應的說明,冀以呈顯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特色。
佛教未來發展大勢蠡測
佛教是古老的宗教,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物質成果空前豐富,而社會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的時代,佛教能否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新的形勢下存在和發展,這是許多人關心而又眾說紛耘的問題。筆者認為,佛教歷史悠久而又常新,它歷來以善於適應環境和時代變遷而著名,在現代新形勢下,也必然能夠相應,調整內容和形式,更積極有力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俗話說「鑑古知今」,要認識佛教的未來,首先應回顧其歷史。
從「唯識」觀照迷惘的心
佛教是個講「心法」的宗教,其中又以「唯識學」對心的分析最為縝密透澈。「唯識」的主張與實際生活多所相應,完全掌握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可謂「佛教的心理學」。
論華嚴法界圓融無礙的理論根據
在華嚴教法中,法界圓融的理論由「同時具足相應門」所展開,為佛陀在海印三昧中的證因. 緣起為諸法實相,就同時相應來說,便成一大緣起法界,而三世諸法相即相入,彼此依存,同時具足. 故此門具足十義,而任舉一門亦均具足其餘九門,因此事事念劫亦相互融攝,重重無盡。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在 <華嚴經三寶章> 中,進一步以「緣起相由」,「法性融通」,「緣性雙顯」,「理事無分」四門來說明法界圓融的理論. 並在《華嚴經探玄記》中以「緣起相由門」為基礎,推廣為十門,以解說華嚴無量義門中的大法界緣起法海。 之后的四祖澄觀大師,更根據「法性融通門」來彰顯圓融要旨. 澄觀大師認為,真如既然具足恆沙功德,則由其所起之事相亦應具足無盡性德,而由真如法性來融通諸種事相,當然亦顯無礙,進而可以彰顯十玄門的理論根據。
星雲大師布施觀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星雲大師對布施詮釋及實踐,讓世人了解布施真實意義 以及對當代的價值與貢獻。期望以星雲大師布施思想,歸納出契合當代人的一套布 施實踐方法,讓讀者可以從中自我解答人生問題。 在第二章主要從經典爬梳出佛教布施思想源流,可知大部份以慈善救濟為主, 範疇涵蓋著人民的食衣住行。而佛陀所說布施的定義為,以善念相應的身語行為; 布施的目的,藉由布施捨去自身的我執,教導眾生積極面對人生不圓滿。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芻議
在當代佛教史上,星雲大師是一位於佛教有巨大貢獻者。他把一生獻給佛教,以台灣為基地,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開展了影響世界佛教發展的新佛教運動,推動海峽兩岸佛教聯誼,促進中國漢地佛教在世界傳播,「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願力宏偉,慈悲廣大,佛學深厚,解行相應,對佛教的貢獻涉及到佛教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展現了他的睿智與學說。現在出版的365 冊《星雲大師全集》,忠實地記錄了大師為佛教所作出的全部努力,我們從這套皇皇巨著中了解到大師的心願和付諸的行動,不由得生起由衷的敬佩。多年來,對大師的研究與解讀已經由很多學者作過,筆者僅就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作一粗淺研究。
論「應」
在古漢語中,「應」字包含有應該的意思,但在具體使用時,用「應」字來表示應該的例子不太多。在許多表達「應該」的地方,多是用「當」、「該」兩個字來表示的。「應」字在古漢語中主要是用來表示接受、適應、進入、參加的意思。譬如:應景之所,應對如流,應運而生,應供功德,應時而作,應訴反駁,隨機應變,隨時應用,應試答題,應急措施,匆忙應戰,應接自如,當即應和等等。其中像應用、應試、應接、應對、應和、應戰、應急,都是表示「進入」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