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新型家庭倫理思想與實踐研究
家庭是人倫之始,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社會尤重家庭之建設。受現代性衝擊影響,中國家庭結構和家庭觀念發生劇烈轉變,呈現出多樣並存的狀態,而家庭問題也愈加突顯。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關注社會問題,認為家庭生活的和諧有序是人間佛教實踐之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新型家庭倫理思想共有兩方面,其一是回應當代家庭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其二是構建家庭倫理範式。 首先,星雲大師對家庭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進行回應。其次,星雲大師從家庭和樂圓滿、人心社會淨化兩個層面提出家庭倫理範式,以家庭之愛的昇華與淨化擴展到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實現社會和諧。大師的家庭倫理思想呈現出匯融性、超越性和易行性的特徵。 在社會實踐方面,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化家庭」的建立,並親自舉辦「家庭普照」、「佛化婚禮」等活動,開展社會福利事業,為當代佛教參與家庭社會生活提供範式。
內在超越與完全他者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及其他
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現代化模式將在全球複製的樂觀主義理念破滅,代之而起的是對現代化全球發展的不均衡性、異質性的研究和多元現代性的模式的建構。多元現代性的支持者們又紛紛回到軸心文明尋求資源。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關懷人間,關懷內在,並在現代性精神的視野下重新闡釋自己的超越性面向,即從佛陀實體化、神化的超越維度轉向現代人自我解脫、自我提升、自我淨化的超越維度;並在此詮釋下,重新建構內在―人間與超越互動的理論實踐模式,即眾生的解脫是在其不斷的自我覺悟與持續的度眾實踐中即此實踐過程而實現的。在此過程中,依據人人都有佛性,遵循佛陀三法印、緣起、因果等教導,自覺自己的本來面目(清淨佛性)保證了隨機度眾具有神聖性而不流於庸俗化、世俗化;而隨機度眾、不捨一切法的修行則是眾生獲得究極解脫的必備且唯一資糧。 在論文的最後,筆者表達了對於內在超越作為解脫、超越的唯一模式的隱憂。
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自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經過一批佛教大德們的理論完善與實踐證成,現在已經成為「兩岸四地」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模式,而台灣星雲大師開創並引領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已經將人間佛教帶向了世界化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一個重要淵源。人間佛教何以能夠成為當今中國的佛教主流思潮?何以成為佛教現代化生存的必由之路?這正是因為人間佛教既因應了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扎根於佛教的精神傳統與佛陀本懷。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做到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契理契機地將佛陀本懷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起來。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實現了佛教在現時代「現代性」與「傳統性」的融合,才使得傳統佛教煥發出現代氣息與生命力。星雲大師曾對人間佛教做過精闢的解釋,他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事實上,這一對人間佛教的理解當中,就包含了對人間佛教「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高度概括,「佛說的」涵蓋了佛教的「傳統性」,「人要的」則是涵蓋了佛教的「現代性」。本文試以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展歷程,略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人間佛教的現代社會想像
現代社會想像內所呈現的現代性和世俗性背景,並不僅僅包括現代社會個人主義生活方式以及工具理性,如果考慮到歐洲社會和歷史變遷的獨特性,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社會關於人間福祉與超越性的理解,正反映了基督教變遷的獨特邏輯,而在泰勒所集中探討的這一邏輯的著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可以為化解現代西方社會想像的不足,提供佛教方面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模式。在這方面,人間佛教既滿足了軸心時代以來宗教的一般性定義,又可以將現代社會想像納進來,以其超越自我和時代性的豐富教義完善現代社會的結構設置。
「自訟」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 「佛教仁學」形態學分析
從佛教形態學角度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質乃是當代佛教仁學,即在應對全球化與現代性的時代語境下,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之悲智二德,將「仁學」之「自訟」原則最徹底地貫徹落實。為此,本文基於「仁學解釋學」的理論方法,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此「佛教仁學」進行形態學的分析與思想史的溯源。
佛教的制度化重構—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例
現代性的佛教制度建構,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光山的制度建設注意到融合傳統與現代,並由此形成了適應於現代社會的新型佛教制度。星雲大師提倡並踐行的現代佛教制度不僅促進了佛教自身的發展,也成為中國佛教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以佛光山為代表的諸多舉措,如對融合佛教戒律的制度建設、制度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以及制度所包含的民主原則等,都是值得關注的佛教制度要點。
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
在漢傳佛教中,最具有現代性,也最能代表佛教未來發展方向的是人間佛教。儘管人間佛教已經走過百年的歷程,但是它還沒有完成,還是新生事物,前程遠大,因此,人間佛教的話題本身就包含有對未來的關切。
論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展開—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回顧百年來革新佛教的歷史,既可看到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更可看到星雲大師從理論到實踐積極推展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回歸佛陀本懷,對人間佛教進行富有現代性的新解釋,不僅指明了當今人間佛教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向,而且也對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前導性影響。本文通過信仰與實踐、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的關係,試析星雲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為順應時代之發展,開拓中國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新途徑與新方向。
作為「公共佛學」的人間佛教理論
中國佛教近代以來從沉痾日久的「頹羸」狀態,經「人間佛教」的更新運動而奮起,演進為以「星雲模式」為代表的當代人間佛教公共參與,這個歷程正是近百年來世界範圍內宗教與社會之關係不斷調整的過程。人間佛教在近代發軔期可以視為主要處理「出世—入世」問題,從彼岸、山林走向人間此岸與現實社會。在全球化以及後現代性的當下,人間佛教需要處理的問題已轉變為「公共性」的挑戰。人間佛教應在「人間性」、「社會性」之基礎上,再提升一個公共性的向度。「公共佛學」即更加明晰地闡明人間佛教在公共性以及公共參與方面的立場,事實上也是一種突顯公共性主旨的「佛教社會理論」,它是對佛教在現代社會之公共角色的論證說明,是對佛教義理在公共領域的應用與落實的系統思考;它可以為公—私關係提供一種基於人間佛教的倫理與認知框架,從而引導佛教信仰者及其團體,以一種體現其信仰特徵的方式處理與外部現實世界的關係,同時,為社會建設提供來自佛教的思想資源。
從「持戒」到「給人因緣」——《佛法真義》與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
人間佛教乃是當代漢語佛教的主導形態,其中,由星雲大師領導的台灣佛光山系統,是世人公認最為成功的典範。筆者曾撰文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不是星雲大師一人之思想,而可視為是全球化時代漢語佛教對現代性的一個「集體性」思想應對,故有其新的佛教形態學的意義。從規範性的角度說,此一新的佛教形態學即是「佛教仁學」,乃是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的般若智慧與慈悲精神,將中華「仁學」原則自覺地接納,進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最徹底地貫徹落實之的形態表現。對於「佛教仁學」形態的有效性、局限以及未來發展,自然仍有討論的空間,這裡,筆者擬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再作一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