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以星雲大師為例
人間佛教是佛教在現代的表現形式,是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同等層次的佛教發展階段。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開始轉型進入現代社會,佛教作為中國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也必須從傳統走向現代,人間佛教就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是傑出的代表,對於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
北傳大乘佛教的起點——紀元後西北印以「釋迦佛」為中心的思想、造像與禪法
本文主要說明紀元以後西北印地區的佛教與其他地區的部派發展有所不同,偏重在形成以釋迦佛為中心的思想、造像與「念佛三昧」的禪法,成為爾後北傳大乘佛教開展的起點。
天台宗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
據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判教,五時說法的內容概括了佛的全部教義,而說法的方式則為分別說與非分別說,把握這個觀念,才能了解天台圓教。分別說就是用分解的方式說,大小乘的分別即是分別說. 小乘又有聲聞,緣覺; 大乘又有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及中觀系統,這些都是分別說. 天台宗認為中觀系統是通教,屬大小乘共法,其觀法來自般若經,而基本精神則是「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的非分別說。天台宗系統出自龍樹的般若學,兩者卻不盡相同,般若只是共法,觀法,而無分別說,對一切法無根源性的說明. 天台宗則以一念三千及一心三觀作為存有論與觀法上的不諍(非分別說),一經一緯,交格相成,而稱圓教。天台之宗法華經,因其特殊性在開權顯實,直暢佛陀本懷,了解般若經與法華經,便能更了解天台宗。
佛光山事業中的《維摩詰經》精神
《維摩詰經》在大乘經典中,扮演了回小向大,從聲聞乘到菩薩道行的關鍵角色,其中根本精神,就是與眾生接觸。眾生在哪裡,菩薩的國土就在哪裡。從淨土的觀念而言,是動詞的淨化國土,而不是名詞的某個可以前往的清淨的國土,亦即菩薩道行者,自己修行,而且是要與眾生接觸,協助他人開啟智慧,解脫煩惱,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法門。此時的菩薩道行者,可以是四地以上超三界的菩薩,也可以是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經中所論,多半是以超三界的四地以上菩薩的行止為內涵,這樣才能有與聲聞和辟支弗的差異對比的意味在。但是,這樣的菩薩道精神,卻是要給三界內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作為學習的宗旨,因為這個群體是所有有情眾生的集合體,即便是超三界外的菩薩與佛,也會以意生身的狀態在此三界內活動。
釋《肇論》、《大乘起信論》對魏晉玄學「有無之辨」的兩種回應及動因—以人間佛教人間概念為中心的研究
「有無之辨」是魏晉玄學熱議話題之一,對於其中存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肇論》、《大乘起信論》在方法論上進行了回應,但是對此學界關注較少。前者通過強調空性達到消除有無二元對立的矛盾,後者則是以眾生心達到統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目的。至於回應背後的動因,與佛教傳入中國時面對的直接問題有關,也就是為進入世人日常生活提供理論支持。最後討論問題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們對於「人間」概念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於人生層面,還要從神聖性、義理性、生活性等多個層面來把握。
佛教的慈悲主義
談到佛教,大家總是說「佛教以慈悲為懷」,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但是許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義。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般若經說: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法統,立足當代,建立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人間佛教戒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背景淵源有三點:第一,對佛陀制律本懷的繼承;第二,對舊有佛教戒律的革新;第三,對大乘戒律精神的發揚。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立正確規範的佛教信仰;第二,確立與時俱進的佛教制度;第三,完成符合時代的戒律關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目標指向有兩點:一是完滿人生,解脫成佛;二是完善社會,建設淨土。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推普及方法有:是勵信眾持戒受戒;二是結合世俗律法美德。總體說來,人間佛教戒律是符合當代價值觀,對社會治理有益,且利於佛教傳播的新時代戒律思想。
真俗相即:由《大乘起信論》論人間佛教之圓融性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為求生存與發展而不斷改革,人間佛教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之成就。其所以能如此者,以義理觀照之,當在於其真俗並融、人佛兼攝之理念。佛教圓融思想,萌芽於印度,光大於中國,而《大乘起信論》承上啟下,尤為淵藪,對理解人間佛教之義理含蘊及歷史意義,極具啟發。本文試圖以《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為依止,復以中國哲學傳統為參證,以彰顯人間佛教之圓融精神,指出其必然性、可能性、現實性,以及張力之化解,以期消除質疑、詮釋貢獻。據本文之梳理,人間佛教圓融精神同整個中國文化生命、哲學思想有莫大淵源,其圓融性復體現於三個維度:即出世即入世,即神聖即人生,即宗教即社會。
應機之融和—析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大師依時代之機、融合大量傳統淨土思想資源而安立的淨土思想與實踐。大師的人間淨土之意義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個體的心淨及淨土行,二是群體心、人際關係、生態環境等的清淨。大師認為,如果家庭、或團體、或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每個成員,能夠以清淨心將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家庭和國家等的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等皆會因之變得和諧清淨。也就是說,人間淨土的兩個意義層次之間存在著關聯,後者是前者的擴充,同時後者又規範前者淨土行的範圍。大師人間淨土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大師認同佛經和諸宗派主張的一切淨土思想及其價值。二是大師將大乘菩薩莊嚴淨土的思想應用到人類社會,主張我們應該將佛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行淨土行,進而將我們所居之土淨化為人間淨土。三是大師人間淨土的淨心法門和淨土行,是以禪宗禪行、淨土念佛為主導,並將佛法眾多修行法門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四是在人間淨土藍圖的建構上,大師以唯心淨土為實現淨土的起點,又以佛經中記載的佛菩薩攝受眾生的淨土,為人間淨土契理的佛理來源和接引現代價值進入人間佛教的參照。這也就是說,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內容結構、修行方法、淨土藍圖等等之中,皆融和有多種傳統淨土思想資源。
喬達摩佛陀之凡聖問題
由於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地區廣大,佛教教主不再被視為凡人,而是個超人或神。法報化三身的觀念與大乘佛法有密切關係,但小乘者,如說出世部和大眾部都認為佛陀具有異乎常人的特性。作者主張此問題應回溯到紀元前四世紀,甚至佛陀在生時,從巴利文經典的記載加以釐清。 本文分三部分:一. 巴利文獻中佛陀的超凡特性:根據《大般涅槃經》和《長阿含》,佛陀壽量無有邊際,佛陀以其威神力渡河,有天眼通,能預知未來事實,具三十二完美身相。 二. 佛陀早年的神異事蹟:佛陀的神奇事蹟似乎集中在其早年時候,如右協所生等。這些奇妙事蹟很可能是在佛教勢力鞏固,和佛陀被稱為「天人師」後,後人才加以杜撰的。 三. 佛陀如凡人的一面:論理和仁慈的行為,過王子的生活,老死之相等。又根據考古發現佛陀二大弟子遺體及佛陀出生地點,丈室,初轉法輪地的史蹟,可以合理地假定佛陀確實如普通人存在過。顯然佛陀生而為人,但入滅後被提昇為「超人」,變成偉大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