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宗教社會關懷的倫理基礎
大部分社會的倫理價值規準,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排他性。宗教倫理雖然強調超絕的價值,但並不必然會與現世俗民道德相對立,甚至對俗民價值加以改造。例如,猶太教是以律法為主的宗教,強調公義的絕對性,因此對於非我族類的異邦人,採行不同的道德價值而絲亳不為忤。然而,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基督教的「鄰人愛」與佛教的「大慈大悲」,提昇並改變了俗民排他的現實態度。雖則如此,這兩大宗教教義的基本出發點,以及其內在邏輯,仍然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下文將分別論述此兩宗教的基本出發點。
建設社區佛教
都市佛教是與山林佛教並為中國佛教的兩大部分。在當前中國大陸地區,踐行人間佛教理念,都市佛教做得較好,但不可以將「都市佛教」與「人間佛教」畫等號。本文從宗教市場理論與社會交換論角度出發,指出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無論是都市佛教還是山林佛教都要踐行人間佛教的理念,並進一步提出「社區佛教」概念,向基督教學習走「社區化發展」的平民路線,密切與周邊社區連繫,積極開展社區公益服務,唯有如此,才可實現「人間佛教」的宗旨。
星雲大師的多元宗教觀
當今全球化時代宗教對話成為亟待展開的内容。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同體共生思想有助於回應全球化的宗教對話這一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即随著現代性的深入,宗教世俗化所帶來的價值衝突及其調整,同時伴随著所謂價值的「諸神之爭」與新的價值融和現象的產生。在宗教對話方面,人間佛教從兩個方面推進了問題的解決思路,一是星雲大師開了宗教間的對話,如佛教和基督教的對話,以化解西方宗教和東方宗教之間的價值衝突,這包括化解一神教的排他性與提倡宗教多樣性等;二是佛光山模式的創新推進了宗教和民間宗教的交流互動,為推動傳統宗教的現代化提供了借鑒模式,宣揚同體共生以更好地隨順和引導不同宗教的交往互動,提高生命的價值關懷。
略論星雲大師宗教融和思想
此文闡述1)人間佛教對待宗教(基督教)的基本立場或態度,2)人間佛教對基督教的基本看法,其內容描述了(1) 基督教是「正信」的宗教 (2)基督教是天乘的佛教,從「五教同源」、「五乘佛法」(「五宗教觀」)中作了新的解釋。
略論星雲大師的基督教觀
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表達了他的基督教觀,包括對待基督教的基本態度或基本原則,即「尊重與包容」和「宗教融和」;對基督教的基本看法,即基督教是「正信」的宗教,基督教是「歷史的」和「真理的」宗教,以及基督教是「天乘的佛教」。對基督教與人間佛教之同異比較,以及對基督教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