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從《覺世旬刊》看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理念
《覺世旬刊》是星雲大師早年發表社論最集中的刊物之一,頗能代表大師早期的宗教革新理念。在《覺世論叢》中,星雲大師對台灣佛教界的現狀提出了種種批評,也對佛教界未來的發展設計出藍圖。在廢老尚青思想的引導下,大師對佛教界的教理、教產、教制及僧伽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改革方案,這些理念與設想奠定了如今佛光山的發展模式。
人間佛教與宗教觀光的再定義――佛陀紀念館神聖與世俗的融合
佛陀紀念館自2011年開幕以來,已將「宗教場所」的定義現代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為基本理念之一。佛陀紀念館儘管被譽為台灣數一數二的觀光景點,依然不乏批評之聲,認為其看起來像商業化旅遊勝地。本文則藉由研究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宗教觀光」之定義,與其他現存的定義進行對比,探索佛陀紀念館如何體現人間佛教的宗教哲學、挑戰一般人對世俗與宗教場所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其對重新定義現代朝聖之旅的貢獻。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灣的時候,見到比丘尼們一輩子在寺院裡清理灑掃,在家女性也總是躲在道場的廚房裡燒煮炊爨,心中頗不以為然,於是我開始訓練佛教婦女們從事各種佛教事業,發覺女眾具有耐煩細心的特質,做起事來絲毫不讓鬚眉。所以,初建佛光山的時候,我就喊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的口號,我不但設立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都能入學就讀,而且訂出規章制度,讓比丘、比丘尼們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讓在家、出家的弟子們都有加入僧團,參與寺務的機會。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人間佛教在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芻議
過去三十年,經濟方面的台灣經驗已經深刻的影響中國大陸,接下來三十年,文化教育方面的台灣經驗如何影響中國大陸,將是兩岸關係的重點。北京的光中文教館、上海的星雲文教館,均將在今年完成投入使用,建議可以開展人間佛教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三十年計畫。
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
本文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探討了由太虛大師所倡導,近現代以來在台灣、東南亞一帶興起的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現代化問題,認為人間佛教旨在提供一種生活的藝術,其精神實質即「以出世的精神作人間的事業」。它不僅是中國佛教在傳統文化背景上歷史的邏輯發展,而且也是在現實環境下,為迎接時代生活的挑戰,而邁向現代化的一種巨大努力,從文化現象上講,它又是一種由宗教文化向世俗文化的文化轉移和滲透,人們常稱之為「通俗化」。
人間佛教、自主學統與危機時代的文化中國
人間佛教的實踐不僅只是一種成功經驗所累積的知識,它更是一種珍貴的智慧!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日新月異的演進,知識終有無法契機、不合時宜之日,而智慧卻可源源不絕的提供契理契機之辦法。本文所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大師所展現的智慧是什麼?其智慧可以被學習和複製嗎?這是希望繼承人間佛教者所普遍關心的課題。佛教的解脫理想(包括救度眾生,令眾生解脫的終極目標)何時才得以真正實現?這是本文所產生的第二個問題。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認識── 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
台灣「人間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重視儒家傳統,然而相較於韓國佛教,不同於樹立了尖端佛教形象、與時俱進的佛教、人民的佛教,台灣人間佛教最大的優點是「性別平等」和「僧俗平等」,錢財管理透明,教育重等,然今日篇幅的關係不一一介紹,在此則初步探討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本文首先說明星雲大師是位抱負甚大、志向甚遠,同時具有追求見性的菩薩之忍的性格,比較曹溪宗宗旨與佛光山宗旨的不同,再分析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將儒家的「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思想密切聯繫。
從《百年佛緣》看星雲大師弘法創新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啟示
經歷過近代佛教的衰落,佛教在台灣卻有了長足的發展,這與台灣佛教界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佛法弘傳中不拘泥於傳統模式,不斷創新。在弘法之初就積極推動佛教青年運動,為古老的佛教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在對待作為佛教徒主體的女性問題上,星雲大師做到了真正的眾生平等,給了許多優秀女性發光發熱的廣闊舞台;面對大眾,星雲大師選擇了直入人心的通俗文字和語言,讓佛教真正走入了日常生活,這些都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