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陽明學與明代佛教
本文之目的在探討陽明學與明代佛學的交涉,並論及了理學與佛學的異同. 其全文在架構上則分八段來敘述:一,禪與朱子學之對立:主在討論禪之言「心」與朱子之言「理」的觀點差異. 二. 王陽明之良知說:闡釋以「無是無非」為體質的良知說,乃是通於禪之「無善無惡說」的契機. 三. 禪與王陽明學:言王學所帶動的風潮,促成了明末的佛學復興運動. 四. 凋落的明初佛教界:說明明初的佛教因政治的介入,遂陷入了衰退的局面. 五. 萬歷年間之佛教界與陽明學:論述此時期的佛教復興運動與儒學的合流. 六. 儒佛之爭:探討良知說與佛教心性的論戰. 七. 八. 良知與佛教之結合:由良知對「心」之向內發展與對外的「機能」活潑化,來論述兩者的結合。
星雲大師對淨土思想的當代詮釋與具體實踐
星雲大師依循「現代化」的模式推動「人間佛教」,期望建設「人間淨土」,但並沒有因此否定傳統的淨土思想。星雲大師根據佛陀的聖言量,在弘法過程中運用現代化語言詮釋淨土思想:一是以現實人生遭遇的苦難、困境,反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二是揀擇現代人所熟悉的「環保」、「管理」的概念,譬喻阿彌陀佛施設淨土的誓願恩德。星雲大師更進一步以「極樂淨土」作為「人間淨土」的藍圖,提出在人間建設淨土的實踐原則,同時建構「佛光淨土」作為具體實踐。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聊齋誌異》所表現的宗教文學創作與詮釋—以〈畫皮〉與〈長清僧〉為例
何謂「佛弟子」?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千五百餘年前,釋迦牟尼在古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以後,便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的教法—史稱「初轉法輪」。由此,「佛、法、僧」三寶具足,標誌著佛教的正式創立。
第四章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星雲大師佛學思想對社會與大眾影響——從宗教心理學視角
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有多種信仰選擇,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成功中國化並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在今天社會環境下,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現實,都是當下佛教發展面臨的課題。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發展尤為注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發展宗旨,形成了具有「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特點的「星雲模式」。有關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對佛教發的傑出貢獻,眾多學者在相關著作中闡釋得都非常詳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嘗試從宗教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具體關注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傳法模式對社會整體與信眾、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改善社會、大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
佛光山星雲大師一生做了無數弘揚佛法的事業,尤其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智慧法語,他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仿照明代洪應明《菜根譚》的形式,提供世人智慧的法寶。明代《菜根譚》以儒道智慧為主,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加上了佛教的智慧;前者以服務的人生觀道盡處事的技巧,後者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然因星雲大師不以佛法高人,不談鬼變神通,所說竟與《菜根譚》表面上無大差別。其實,在大乘佛法之中,入世與出世本就不予分別,都是菩薩淨土以及成佛道場,閱讀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理解之、詮釋之、分享之,正是自己成長與結緣大眾的美事。
早期佛教佛陀說法標準模式問題探析
早期佛教佛陀說法存在一個由「布施論、持戒論、生天論、愛欲過患論、出離愛欲利益論,以及四聖諦論」六部分內容組成的固定模式。佛陀說法標準模式的教化對象以一般社會大眾為主,其內容以人類福祉為追求,並具有次第展開、因材施教的特點。佛陀說法標準模式不僅在佛陀時代就被他的弟子們所模仿,甚至在佛滅度百年之後,也依然為佛弟子所熟悉。而且,佛陀說法的標準模式存在從釋迦佛到其他諸佛的一種延伸軌跡,這些現象都反映了佛陀說法標準模式的普及性與權威性。
星雲大師的佛教觀
自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倡導人生佛教和踐行人間佛教以來,現代佛教的發展便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歷程。星雲大師在繼承傳統佛教基本教義的基礎上,力倡人間佛教,其基本宗旨便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筆者基於星雲大師對佛法僧三寶詮釋的基礎上,以星雲大師對佛教的詮釋為檢視對象,以期對星雲大師的佛教觀有所管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