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和人間比丘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灣的時候,見到比丘尼們一輩子在寺院裡清理灑掃,在家女性也總是躲在道場的廚房裡燒煮炊爨,心中頗不以為然,於是我開始訓練佛教婦女們從事各種佛教事業,發覺女眾具有耐煩細心的特質,做起事來絲毫不讓鬚眉。所以,初建佛光山的時候,我就喊出「四眾共有,僧信平等」的口號,我不但設立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都能入學就讀,而且訂出規章制度,讓比丘、比丘尼們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讓在家、出家的弟子們都有加入僧團,參與寺務的機會。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人間佛教」這一理念,由太虛大師及其後學揭出於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海峽兩岸蓬勃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佛光教科書五.宗派概論》),大師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可以預期的未來前景。也正如《佛光教科書》中的精闢總結:「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
無諍之法,並立之宗
自佛法東傳,法鼓振於中土,法螺吹於震旦,中國佛教落地生根,漸次發展,經六朝之積蘊,終至隋唐而開花結果,蓮敷子成。一時立宗分派,演教參禪,令中土佛法繪絢爛之圖,呈錦繡之景。其中教下以博大繁複之系統而展恢宏氣勢,宗門因峻嚴綿密之機鋒而現自在境界,可謂各領風騷,各得其妙。
論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的譬喻故事
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旁徵博引,其中就包含對於佛教譬喻故事的引用。佛教譬喻故事情節曲折,意涵豐富,是佛教文學中廣受喜愛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各種文體的文學作品中對譬喻故事的引用與講解,因傳播目的和對象的區別而展現出各異的特點,無論是論文中對佛教義理的形象化表現、講話中對佛教經典的通俗化闡述,還是藝文中對佛理指導生活的日常化解讀,都能體現出星雲大師對譬喻故事的深入解讀與圓熟運用。總之,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對譬喻故事的引用,旨在以更為通俗化的語言形式接引信眾,傳揚人間佛教,弘法利生。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特徵: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一書通過重釋三學的核心,糾正了人們對傳統佛教所闡釋之三學的誤解,並對佛教的人間性作出本義和效用上的解釋。本文通過人間佛教歷史源流的梳理,展現星雲大師此書的背景和意義,分論傳統佛教和人間佛教三學的特點並進行對比,得出根據三學進行的人間佛教變革的價值。最後通過宗教社會學的角度,對超越佛教本來的(哲學)人間意義之外的佛教人間性(社會學)進行討論,以體現人間佛教的完整性。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研究—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星雲大師認為,善巧方便不僅是佛陀說法度眾之根本依據,同時也是中國佛教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更是當代人間佛教理論構建與實踐展開之依據。以上三點,共同構成了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的基本内容。星雲大師的善巧方便思想,既源於他對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的體認,亦源於對人間佛教事業的理論深研和實踐探索,更源於他對當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渡展本身所作的深刻反思,其不僅對佛光山今後的發展,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對人間佛教整體事業在未來的發展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