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生活世界與思想世界特質
作為近現代中國佛教的研究者,每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當代人間佛教」,聚焦到「星雲大師」與「佛光山現象」時,我們都在探尋一個問題,那就是――支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奇蹟的人間佛教思想核心內容與核心特質到底是什麼?可是,想在大師的著作中直接找到這一答案並非易事,因為星雲大師向來不故作高深之論著,其博大精深的人間佛教思想大都凝結、消融在其偉大的弘法實踐之中,融化在大師知行合一的日常生活之中,而非僅僅呈現為語言文字的表徵。因此,只有透過大師生活世界的豐富表象,我們才會發現大師的生活世界裡到處都散發著無法遮蔽的人間佛教思想光芒;我們會發現,大師的思想與智慧是流動的般若,是靈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智慧,是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的菩薩道精神。可以說,生活世界與思想世界的高度融合,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高度統一,就是大師人間佛教之最核心的思想特質。如果在近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裡來理解大師這一思想特質,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1) 與時俱進、2) 知行合一、3) 同體共生、4) 開放包容、5) 大道至簡。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佛教現代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內容。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佛教現代化運動改變了傳統佛教界的諸多弊端,有效地推動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轉型。這一「佛教現代化」的實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把與大眾生活疏離的傳統佛教,轉變為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佛教信仰。把傳統佛教中深奧難解的法義進行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詮釋,改變了傳統佛教多集中於精英人士的局面,使佛教教化通俗化,而為大眾所接受。改變了傳統佛教較為局限的教育辦學方式,形成開放性、現代性的新型佛教教育模式。對於傳統佛教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宣導男女平權的理念並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佛教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順利傳播和產生影響提供了卓有成效探索。
大陸人間佛教所面臨的宗教生態環境— 關於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深層問題的分析及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佛教開始了復興,並經過趙樸初等人的大力宣導以及國家支持和知識菁英的配合,人間佛教已經成為大陸佛教最鮮明的發展趨向。1987 年3 月1 日通過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首次在中國佛教協會宗旨中提出「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2010 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章程進一步強化了對人間佛教的認可,從原來的「倡導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為「踐行人間佛教思想」。 在政府、佛教團體、知識菁英等各界人士的倡導、呼籲和支持下,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佛教在入世化、生活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功能,在人心淨化、倫理提升、社會和諧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釋放,大江南北的很多寺院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可喜景象。
推動有關中國佛教的跨學科研究
如果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能夠踏入大學,就應該能夠扭轉整個與佛教有關的研究的那種邊緣化的窘態,協助人文或者社會科學那些從事佛學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如何從非主流的、從邊緣的而轉為主流的跟中心的。當然我不是說把這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佛光山教團,實際上我們知識份子本身也要負責。
人間佛教在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芻議
過去三十年,經濟方面的台灣經驗已經深刻的影響中國大陸,接下來三十年,文化教育方面的台灣經驗如何影響中國大陸,將是兩岸關係的重點。北京的光中文教館、上海的星雲文教館,均將在今年完成投入使用,建議可以開展人間佛教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三十年計畫。
人間佛教的「普泛原則」與「歷史維度」——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啟發
當前,人間佛教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展開實踐,並成為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當代發展的主要潮流。伴隨著人間佛教的多元化實踐,教內外也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隨即產生了種種疑問與疑惑。比如人間佛教的世俗化問題、超越性問題、其在整個佛教系統中的地位問題、戒定慧的落實問題、多元性與世界性問題等等,皆成為時下人們討論的焦點。為此,重溫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兩位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普泛性「人間向度」與具體「歷史維度」,以及開放包容的「多元態度」等深刻見解,可以為我們詮解當代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一些問題與疑惑提供非常好的啟發。
管窺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以淨土思想為核心
本文以「初期大乘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為探討主軸,徵引《維摩詰經》經證揭示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菩薩淨土觀,對讀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思想之間可能存在的關連性及教義體系為研究內容,初步做了一些解釋與會通。 《維摩詰經》是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具有回溯歷史與啟發後人思想因素。通過分析原經描述的象徵意義,從中提出具有宗教哲學意味的概念,論證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並以此作為探究經中淨土思想的概括。當然其重要的因素為「菩薩唯心淨土思想」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思想」有著異曲同工的蘊意。 考察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對於「淨土思想」的基本思想論述,探討「淨佛國」、「菩薩淨土行」及「唯心淨土」等主要思想概念,這些思想的轉換與理論的落實,彰顯了人間佛教重於「解行」並重的修持;其是思想的再詮釋、再深化,也豐富了教義的開放性與辯證性,顯示了初期大乘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
人間佛教面臨哪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挑戰
佛光山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大師對於青年的高度重視。佛光山的青年弘化工作,更是一直開展得如火如荼。如何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面對一個全新的「不定種姓」的新生代,這將是人間佛教今後成敗的一個關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將會決定佛教的未來。
東亞佛教學術共同體與人間佛教
二○一三年,佛光大學創立的「佛教研究中心」聚集了日本的佛教研究大家木村清孝教授、台灣的佛教研究大 家萬金川教授和大陸的賴永海教授等,顯示出廣召天下英才、共囊盛業的胸懷和願景。
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
未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要強化以下幾點:一、人間佛教意義的界定;二、建構人間佛教發展歷史要注意台灣本身的特性;三、重建星雲大師模式的人間佛教論述,不應放入太虛大師系統中而忽略星雲大師自身的獨特性;四、人間佛教實踐的力量,來自星雲大師「以人為本」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