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構成——以星雲大師的佛教思想為中心
佛教吸收中華文化的人間性、尤其是在太虛大師的佛教革命之後,人間佛教在世界漢傳佛教的發展歷程中,毫無疑問地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發展模式。在人間佛教的建設與發展歷程中,星雲大師及其創建的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理念與傳統的最好繼承及建設者。針對近年來對人間佛教的一些疑議,如:人間佛教重視世俗、人間佛教缺乏最高成佛境界、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沒有關係;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沒有神聖性等觀念,本文從佛教社會學的理論視角,以星雲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思想為主要內容,集中論述佛教與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及其在現代社會建構的問題,最後面對兩岸佛學界正在爭議的人間佛教核心問題,即人間佛教的神聖性何在、神聖性如何建構、佛教信仰如何體現等問題做探討。
人間佛教中的具身倫理與生命秩序—以星雲大師生命權利思想為中心
在面向社會性、人間性和生活性的佛教現代化發展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宣導的「生命權利」和「眾生生權」等超越性倫理關懷,既適應了文明轉型與身份敘事轉化,也是身體倫理和社會現實生命需求的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提出的「下一個是生權時代,重視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發揚了生命和諧、歡喜與超越的積極因素,人間佛教修行的身體實踐則推動了人們敬畏心態的形成, 以佛教關於生命之果報輪回的敬畏作為仲介,通過對因果、緣分、生命、規則等倫理實踐,轉化生成為一種穩定化的生命倫理秩序,進而使得對因果的敬畏和生命的關懷最終成為了現代文明秩序的核心構成。敬畏心態是社會倫理、良心和道德形成的基礎,沒有敬畏,社會的道德、良心、文明秩序也就難以生成。由此,個體的、具身化的敬畏和群體的、社會的敬畏,是佛教在人間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對於生命主體的自我覺悟和 解脫,對於生命自由、生命權利實踐與人們對現實生命需求的滿足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觀辯證法與解脫
解脫即超越痛苦,妄想分別之止息. 「至善」的解脫是一種心靈,精神的解脫,不同於一般所謂的「自由」. 中觀學派以精神的醒悟在了解「苦」為深刻,遍在的; 解脫為「平等」,一切眾生皆可證得佛果. 在中觀的修行法門中,將舊有戒,定,慧三學擴充為六波羅蜜,又以具「空」之般若智慧與慈悲眾生之「菩薩」,代替舊有小乘思想中消極止息煩惱的「阿羅漢」,並將心靈層次分析為不同的「十地」. 中觀學派認為辯證法之空諸見,可改正吾人對真實的錯誤印像,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中觀學派的涅槃觀中,認為有漏法到無漏法間的進昇只是知識論上的轉變,而非存有論的; 是吾人對「真實」之態度的改變,而非「真實」本身在轉變. 另一方面,涅槃與世間並無差異. 涅槃不是「有」,也不是「非有」,而是捨離「有」與「非有」等等惡見。
本懷同感與人間神顯—現象學視域中的「星雲戒學」研究
自由化、制度化、人間化的「星雲戒學」超越了形上化、禁欲化的傳統戒學,成為化解傳統戒學所遭遇之時代危機的戒學新形態。就內在維度而言,強調將佛陀本懷內化於自身,並在當下生活情境中重構自身,達到佛陀本懷的切身化狀態的「本懷同感」,是「星雲戒學」的根本視域,「因時制宜,時開時遮」與「止惡行善,饒益有情」,是這一視域在制戒原則與戒學精神方面的具體呈現。就外在呈現而言,人在日常持戒活動中,可以達到自利利他的「人間神顯」狀態,即持戒所達到的上手狀態,而犯戒與懺悔,則構成陷入非本真狀態的持戒人自我救贖的內在機制。就終極境界而言,「人格完成,菩提圓滿」是「星雲戒學」的「理想型」。另外,本文還探討星雲戒學與定、慧學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關係。
中國大陸佛教的現狀與未來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已近二千年漫長歷程,經最初幾百年的介紹接納,至東晉植根於社會,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它吸收本土文化的營養,不斷進行漠化,與儒、道二家鼎立於世,作為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撐起中華民族的精神架構,其祥和社會、淨化人心之功,不可磨滅。
危機與轉機——以澳洲人間佛教為主要觀察對象
本文係《人間佛教知識論及價值觀》系列論文之第3 篇,前兩篇1 已考察了佛學與現代科學的暗合,考察了佛學分類體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哲學等人文學術知識作為「內明」依據的可靠性。本文依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及太虛大師早年相關論述,並從大文化視角觀察全球各主要文明實乃不同的文化傳統,進而,力圖闡明囿於傳統之思惟的可畏,但傳統應繼承且可超越,傳統之無形中源於群體又再塑了群體,正如形成好習慣能重塑個體;強調在當代多元文化社會中,對待自身傳統與不同傳統都應擺脫盲目,喚起自覺;指出人類特有的絕大部分價值衝突並不源於價值觀喪失,恰恰源於價值指向顛倒;並提出了兩方面的解救之道:加強不同傳統之間的交流,不斷深化多元文化彼此間的可靠理解;展開具有超越性的佛陀教育;尤其是指出了打破文化傳統隔閡,實現人間佛教在全球本土化之知識路徑。
主題演說之二: 佛法智慧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星雲大師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我的理解,不是說你信佛、拜佛了,佛菩薩就會幫你處理許多事,幫你解決許多問題,而是說,學習了佛法,掌握了佛法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許多用一般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 對於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我自己曾有一個總結,認為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用佛去開啟人生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
人間佛教中包含極其豐富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試圖以星雲大師為中心探討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認為,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始終堅持不懈地弘揚民主自由的思想觀念,發揚民主自由的精神,從事民主自由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和偉大意義之所在。人間佛教是民主自由的佛教,它一方面維護世間,尤其是政治世間的民主和自由,因而與一切反民主自由的宗教與政治勢力涇渭分明;另一方面又始終保持著佛教的終極關懷,超越於世間的污濁之上,發揮著引導和淨化世間的作用。人間佛教以佛教的方式,也以現代的方式為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做貢獻,為世間所有眾生做貢獻。
人間佛教的「普泛原則」與「歷史維度」——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啟發
當前,人間佛教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展開實踐,並成為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當代發展的主要潮流。伴隨著人間佛教的多元化實踐,教內外也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隨即產生了種種疑問與疑惑。比如人間佛教的世俗化問題、超越性問題、其在整個佛教系統中的地位問題、戒定慧的落實問題、多元性與世界性問題等等,皆成為時下人們討論的焦點。為此,重溫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兩位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普泛性「人間向度」與具體「歷史維度」,以及開放包容的「多元態度」等深刻見解,可以為我們詮解當代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一些問題與疑惑提供非常好的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