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觀
星雲大師是推動當代人間佛教運動發展的最重要的實踐家。他來到台灣後,致力於讓佛法久駐人間的各項事業。為此,他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具體說來,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普及佛教,二是宣講佛教,三是佛教教育,四是文化建設,五是修建道場,六是公益慈善。這些具體事務中,他對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問題,有著獨特思考與研究。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本文重點關注星雲大師關於佛教「慈悲」的理念,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星雲大師在推行人間佛教思想方面的實踐及貢獻。首先,對星雲大師的慈悲理念進行梳理,敘述星雲大師如何宣導佛教徒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以普濟眾生己任,以人間進取為目的來建設佛教;其次,介紹星雲大師如何以慈悲心關懷眾生、關懷社會,並如何通過文教、慈善事業來服務人間;最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架構及特點進行總結,闡述星雲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關懷人間,利樂眾生,以悲智願行建設人間淨土,以慈悲喜捨實踐人間佛教。
從敦煌圖像看人間佛教與佛法傳播未來
人間佛教是近代漢傳佛教的一場現代化改革運動。清末民初,佛教衰退式微,太虛大師(1890-1947)開始倡導「人生佛教」,作為推動佛教現代化的改運動,為因應儒家倫理、基督教慈善、科學思潮的一種佛教運動,有其時代性的階段功能。「人生佛教」 後來發展為人間佛教,主要理念是讓佛教積極的走入人群。
人間佛教的儀式變革
儀式作為宗教四要素之一,是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就宗教的社會化表達而言,聖時、聖所與聖儀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神聖性的構建,其中,聖儀相比其他兩個因素更具有穩定性,因此被視為連繫信眾的根本。從儀式發展史來看,傳統佛教儀式的核心是向內的,即是帶有明顯社會向度的儀式,也都是滿足大乘普度眾生的信修要求,筆者將之稱為「寺院化儀式」。近代革命以來,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要求傳統佛教進行「三大革命」。所謂教制革命,即包含了變革傳統佛教儀式的內容。尤其星雲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方面踐行人間佛教,因襲中的儀式變革也是重要的一環,突破了傳統寺院圍牆的,是服務於僧俗兩眾的,是意在建立人間淨土,具有重大意義。
佛教學系與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揭櫫四大宗旨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興辦叢林學院培養僧才,創立各級學校為教育盡心盡力,始終是佛光山不變的堅持,也是其之所以人才濟濟、對台灣佛教貢獻卓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後來大師本著「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給社會、把功德留給子孫、把成就留給大眾」的精神,實現年輕時辦大學的理想,發起了百萬人興學運動,在全球創辦了五所大學。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星雲大師佛學思想對社會與大眾影響——從宗教心理學視角
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有多種信仰選擇,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成功中國化並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在今天社會環境下,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現實,都是當下佛教發展面臨的課題。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發展尤為注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發展宗旨,形成了具有「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特點的「星雲模式」。有關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對佛教發的傑出貢獻,眾多學者在相關著作中闡釋得都非常詳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嘗試從宗教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具體關注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傳法模式對社會整體與信眾、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改善社會、大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慈善與教化——香港佛光道場的慈善活動
香港佛光道場是香港佛教公益事業的重要機構之一,事業涵蓋教育、扶貧、醫療、救災、青少年服務等。其特點是慈善事業內容多樣化,與教育、文化、法會等協調發展,且慈善事業組織化、制度化,公益事業流程透明,並與香港政府取得良好合作。佛教公益事業有助於佛教以「宗緣」為主的福利行動模式的開展,達到教化之功效。
佛光山「寺院養老」問題探析
佛光山的「寺院養老」是佛教慈善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以「寺院養老」為中心探討佛光山的慈善事業,一方面可以為佛光山的慈善事業總結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大陸的佛教慈善事業提供借鑑。星雲大師重視孝道,重視老人,重視養老,認為要積極地看待養老問題,隨順信眾的需要,逐步開始了養老事業。佛光山陸續創辦或管理蘭陽仁愛之家、佛光精舍、鳳山崧鶴樓等養老機構,逐步延伸照顧對象,非佛不作又慈悲為懷。在事業上也遇到一些困難,但都積極去處理。佛光山的寺院養老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解決制度障礙,積極申請資源;樹立正確理念,注重自我調養;養老更是養心,注重精神關懷。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許多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及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1992年,滿徹法師奉派在柏林,成立佛光山道場,是漢傳佛教弘傳之濫觴。二十餘年來,柏林佛光山秉持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及修持四大宗旨弘揚佛法,成果彰顯。其中,值得探討的是,「柏林佛光山德文組」在1998年成立,並由德籍學員自發性地籌組、策畫、安排與執行。筆者即以此團體作為本研究的核心主軸,探究其在佛教本土化之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或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