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世界和平
佛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自誕生至今約二千五百年來,沒有發動、參與過任何一場戰爭,是人類和平一貫的宣導者和實踐者。佛教唯一的武器,是智慧之劍,它的敵人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自己內心的貪瞋癡。而提倡「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更是當今促進世界和平的偉大榜樣。「人間佛教」的主旨,是改善人心、關注當今社會、促進世界和平;其途徑,是通過佛陀教誨的實踐,認識人的本性,約束人的不良欲望、暴力與侵略性。佛教認為:只有通過自我修行,遵守戒律,提升智慧,「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才能不斷完善個體生命的品質,而只有每個人都願意並實踐自我約束並理解他人,才能達到人與人的友愛、達到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不同政治群體的理解、包容、和諧。而星雲大師本人更以其多年的修行實踐,成為華人世界共仰的道德楷模。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基督新教經由喀爾文的預選說在教義上的改革,轉變為俗世內制欲的宗教,對信徒而言,救贖是上帝的恩寵,但會顯現在現世生活的規律性,以及有系統地克己並累積財富。於是,現世宰制的倫理態度,成就了系統性的現世合理化,讓基督新教成為近代現代化發展的推手。相形之下,佛教在關於救贖的不同層面,表現出來都與基督新教處於對立的立場。相較於基督新教是以神為中心、倫理的、現世的、制欲主義、特殊主義的,佛教則是宇宙中心、巫術的、出世的、神祕主義、普遍主義。而佛教的這些特性無法開展出現代資本主義,佛教遁世、消極的生活態度,被認為是東方世界經濟落後的主要因素。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人間佛教」這一理念,由太虛大師及其後學揭出於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海峽兩岸蓬勃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佛光教科書五.宗派概論》),大師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可以預期的未來前景。也正如《佛光教科書》中的精闢總結:「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納入本校佛教學院正式課程之芻議──特以該書「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為例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在北返的車程上,個人基於一己的學術興趣,首先便覽讀了這部著作的第四章。在題作「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的這一章裡,大師以淺顯易懂的口吻娓娓道出了佛教東來中土之後,對漢地文化各方各面的重大影響。事實上,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共計六章三百四十餘頁的篇幅中,第四章便占有了百頁之多;吾人或可由此清楚見出,星雲大師對佛教東來中土而與漢地文化相互切磋,乃至最終與之渾然合一的歷史進程,顯然是極其關注的。除此而外,《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四章尤其值得讀者特加留意之處,乃在本章七個小節中,除第七節之外,其餘六節都是以「人間佛教」為其限定語,具體而微地分別講論了佛教東來中土之後,隨其逐日發展,而對漢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質而言之,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作為限定語而講明漢地佛教文化,一方面不但充分顯示其一生所揭櫫的「佛陀的教法即是人間佛教」的理念,同時也可謂恰如其分的標舉出漢地佛教文化的發展,其實就是人間佛教的具體朗現。
人間佛教光大中華文化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認識── 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
台灣「人間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重視儒家傳統,然而相較於韓國佛教,不同於樹立了尖端佛教形象、與時俱進的佛教、人民的佛教,台灣人間佛教最大的優點是「性別平等」和「僧俗平等」,錢財管理透明,教育重等,然今日篇幅的關係不一一介紹,在此則初步探討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本文首先說明星雲大師是位抱負甚大、志向甚遠,同時具有追求見性的菩薩之忍的性格,比較曹溪宗宗旨與佛光山宗旨的不同,再分析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將儒家的「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思想密切聯繫。
「佛教社會」與「德化政治」——以星雲大師的佛教社會思想為中心
本文依據星雲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的核心論述,集中討論以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為基礎的發展宗旨與核心理念,集中展現星雲大師有關佛教社會、德化政治的基本理念,為人間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遠景藍圖,乃至建構一個圍繞著佛教社會、德化政治為核心價值理念的、全新的人間佛教理論體系。
佛光山事業中的《維摩詰經》精神
《維摩詰經》在大乘經典中,扮演了回小向大,從聲聞乘到菩薩道行的關鍵角色,其中根本精神,就是與眾生接觸。眾生在哪裡,菩薩的國土就在哪裡。從淨土的觀念而言,是動詞的淨化國土,而不是名詞的某個可以前往的清淨的國土,亦即菩薩道行者,自己修行,而且是要與眾生接觸,協助他人開啟智慧,解脫煩惱,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法門。此時的菩薩道行者,可以是四地以上超三界的菩薩,也可以是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經中所論,多半是以超三界的四地以上菩薩的行止為內涵,這樣才能有與聲聞和辟支弗的差異對比的意味在。但是,這樣的菩薩道精神,卻是要給三界內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作為學習的宗旨,因為這個群體是所有有情眾生的集合體,即便是超三界外的菩薩與佛,也會以意生身的狀態在此三界內活動。
中道方法論與人間佛教
本篇發言實際上是對於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學習體會,發言的主旨在於,人間佛教面對各種疑議,應當明確以中道方法來處理諸種關係的經驗,並且進一步以中道方法論推進人間佛教。
成人與成佛——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為中心
人間佛教已經成為佛教現代乃至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重視人間,以人為本,從人天乘而發展至佛乘,由人生的增進圓滿而進化至佛乘,人乘乃佛乘的初階,這些思想從太虛大師開始即成為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重要觀念。星雲大師在這一基礎上,面對現代社會人生的新發展,進一步推進了人間佛教思想中關於成人與成佛關係的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