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的開山宗長,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其己任。在多年的弘法利生的實踐中,星雲大師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人間佛教的思想。在星雲大師看來,建設人間佛教要落實到實處,就是建設人間淨土,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轉變為清淨、光明的人間淨土。要將五濁惡世變為人間淨土,那麼就需要從淨化自我的心靈入手,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唯心淨土的理論更為重要的是,世人應該發起慈悲之心,以悲願度化眾生,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救苦救難。世人能夠以此為基本的理念,在落實到具體的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動中,那麼人間的穢土就會在眾人的努力下逐漸變為淨土。
人間佛教的文學觀與天台思想
本文是作者另外一篇文字〈深情的大師─略論星雲大師的詩與人間佛教〉的姊妹篇。作者在本文中主要的重點是思考人間佛教文學觀何以可能的問題。文中把慈悲與一念心關聯起來,認為一念心這樣的意向性概念,給了慈悲一個可能的詮釋空間,那就是很可以把悲心的內涵賦予一念心,而成為一念心的基本內容,一念心既然是個陰識心,這陰識心就不必排斥像悲心這樣的情感性的概念,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解決悲心的義理難題,同時也可說佛菩薩都是不捨眾生的。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解決佛教文學觀的基本問題,同時為人間佛教的文學觀找到義理的支持點。
關於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兩點思考——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在第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我談到了「以人間佛教回傳印度,開創佛教全球發展的新局面」的問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研究,從表面上看,是聚焦佛光山在印度現有的傳法中心及其法師,記錄並分析其在印度的傳法活動、傳法方式、內容、特點和特色,從而與歷史上佛教向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傳播經驗進行比較,進而對「傳播與回傳」的理念、機制和影響進行研究。
人天眼目
幾十年來,師父總歡喜見我,因為我直言無諱,常逗得他哈哈大笑。有時,我們談佛法、論人生,一談就是五、六個小時,不知夕陽之西沉。星雲大師是令人景仰的高僧,所以有一些朋友很羨慕我在大師面前能無拘無束,直抒胸臆。只有我自知,師父對我這個徒弟,有一份特殊的寬容,就像看自己的孩子,雖然長大了、老成了,也不忍苛責。
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
本文透過對「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解析,闡釋在佛教歷史傳統中即已具有的「人間性」。此一「人間性」的特色,即在於透過面對人間事物的思考活動,以安立其在於佛教解脫活動的位置,它們說明了佛經中「諸佛出世間」的理由與例證。 現代人間佛教的佛教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在佛教歷史上之進行及所成立的理論。除此之外,當然人間佛教之出現也有中國佛教回應現代化要求的理由,是佛教在現代歷史中進行自我省視及改革的結果。然而,人間佛教進展至當代,人間佛教可重新思考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文化的「現代性」的問題。經由一種交互省思的過程,筆者認為可藉重佛教「人間性」的「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既有成果,來豐富「現代性」之內涵,重新思考「現代化」之目的;當然佛教也必須檢視其現代化的目的及理由,不可一味的以現代化為足夠的目標,而不謹慎面對佛教現代化所會引入的現代性的問題,乃至遺忘佛教自身解脫之要求。 當人間佛教完整地面對「人間性」與「現代性」之問題,並且正確掌握其含義,理解限制並改正問題時,人間佛教的哲學理論,始能充分完整地被正式建立,從理論與理踐上實現「人間佛教」為當代中國佛教史的真正代表。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心得
本文擬從一個長期的信徒和義工的觀點,分享對於人間佛教的觀察和個人實踐心得。星雲大師畢生以推動人間佛教為職志,大師創建的佛光山和分布於全球五大洲的別分院,則是弘揚人間佛教精神的道場。大師不但可以使用一般人容易聽懂的詞句演說佛法,讓佛陀的教法可以深植於信眾心理;更能突破傳統的窠臼,率先使用梵唄唱誦、音樂歌唱弘傳佛法,接引年輕人接觸、學習佛教,乃至於出家修行而成為佛門龍象。
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教——人間佛教座談會專題開示
人間佛教不是我星雲的佛教,我只是隨著這個時代,和歷史的發展,覺得人間佛教在這一個時代的佛教裡,是更昇華一層,更重要、更直接直指本心的佛教,就跟隨大家一起擁護。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星雲大師宣導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走入人間和社會,以解決人心問題和社會問題為目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在其人間佛教理念中將人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來闡述,注重經由實踐佛法達到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人間佛教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自我觀,構建了一個人格理論系統,其中菩薩人格作為一種人格類型,最能體現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菩薩人格以慈悲為首要特質,以利他奉獻為核心價值取向,以本具的佛性和對佛教的信仰為主要發展動力,強調經由佛法指導,在行佛中的實踐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