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一章《法華經》與人間佛教
第四章 佛教作為一種志業—星雲大師的人間事業
第一章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佛教與基督教的類型學比較
第一章 人間佛教即「生權佛教」的實踐模式
從韓弁智造佛像看一佛二菩薩造像流傳背後的佛教「人間性」
自佛教從印度傳來,佛教造像也一傳入中國,以石窟為主要建造場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教造像的材料和載體也逐漸豐富和發展。韓弁智造佛像上清晰記載建造時間和發願的主人公,是研究唐代佛教造像以及一佛二菩薩造像的有力考證。研究表明,佛教誕生初期的印度已有「人間性」造像。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能工巧匠更是對「人間性」造像進行修改和發展,使其符合中國式審美,表現中國本土文化和信仰。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作品選詞特點研究
書法是星雲大師文化弘法的方式之一。星雲大師及其弟子在創作、編輯一筆字書法作品時,所選擇的詞彙有著十分明顯的側重或偏好。這種選詞上的側重直接體現了星雲大師的思想。本文首先探討了一筆字的形式和功能對星雲大師選詞特點的影響,接著詳細介紹了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作品選詞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本文從「佛子之心」、「生命活力」、「審美意象」三個角度,深入探討了一筆字書法作品的選詞偏好所體現的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一筆字書法作品的選詞偏好首先體現了大師對於「真心」的重視和渴望為,其次展現了大師旺盛的生命力,還展現了星雲大師的審美追求。
佛光山藏經樓星雲大師「一筆字」美學研究
「一筆字」是星雲大師的獨創,極富藝術和生命的感染力。「一筆字」源於大師的生命經歷和修行境界,具有審美意義上的神聖筆法,筆筆見性;同時,其審美內涵表徵在字體結構上的氣勢―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筆字」是大師以藝術弘法,踐行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大愛的精神世界和「一筆字」的精神內核,是大師數十年修持戒定慧和播撒人間佛教大愛的「筆墨舍利」。
專題講演: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
我本人有幸和佛教結緣很早,童年時代因老家住在著名的地藏菩薩道場池州九華山上,初中時讀書的學校就是山上一座廢棄的寺廟,所以自幼對佛教就不陌生,有著特殊的感情,可能這是自己日後學佛、研究佛教一個很重要的因緣。 在八○年代初年的時候,我有殊勝機會輾轉獲得星雲大師著作《佛陀十大弟子傳》,當時就像閱讀《水滸傳》、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似地,好奇地讀過一遍。1990 年進入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當時導師賴永海先生正在策劃「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系列叢書,我也參與這套叢書的編著。因為參與這個過程,所以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有機會真正對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以及推動佛教與現代社會接軌的精神和關懷,有較為深切的感受。
主題演說之一:把「求」的佛教變成「給」的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給當代佛教的啟示
有人這樣評價佛光山:「佛光山是給出來的。」此說有兩層含義:一是佛光山給了信眾乃至社會大眾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二是社會大眾反過來給佛光山以援手,成就了佛光山。
一切法如幻——寂護和太虛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比對
《楞伽經》為眾經之樞要,佛法之理窟。印度的中觀派、瑜伽行派及中觀瑜伽行派、漢地的禪宗、藏地的寧瑪派等都依據該經奠立自己的教義基礎。在太虛大師的教理體系中,《楞伽經》也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因此,這是一部跨越地域文化和宗派分歧的經典,其宗旨值得探討。本文選擇了時間、空間上相隔都頗為遙遠的寂護和太虛的闡釋來對比研究。寂護是印度佛教中觀瑜伽行派和吐蕃前弘期佛教的奠基者,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以來具有世界影響的「人生佛教」開拓者。對比研究他們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可以拓展理解《楞伽》經義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