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
清康熙帝延請五世班禪晉京未遂事件的經過
探析民眾宗教意識,解讀中國社會文化—評《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
聖詩學傳統的系統比較研究——以十六世紀歐洲「韻文詩篇」發展史為例
目前在波希米亞博物館收藏著1501 年出版的第一本捷克文聖詩,其中收錄了88 首詩。這也是自中世紀以來,首次打破拉丁聖詩傳統,以本地方言所編寫的基督教聖詩,堪稱為現代聖詩的肇端,該聖詩於1561 年擴增為744首。馬丁路德有一段廣為學者引用的名言:「上帝親自透過祂的話語﹝聖經﹞與祂的子民交談,祂的子民也以祈禱與歌唱回應祂J ,加爾文就把路德這段話裡的歌唱內容詮釋成舊約聖經裡的〈大衛詩篇) (David Psalter ),並且致力於吟唱完整「韻文詩篇」(英文: Metrical Psalters ’德文: der Reimpsalter ) 加爾文希望有生之年,的0 篇的整部大衛詩篇都能以韻文詩篇配上旋律吟唱。於是展開了精采豐富的歐洲各國「十六世紀韻文詩篇吟唱史」。
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就是要在人世間實現佛國的淨土,即是要把佛國的極樂世界在現實的人間付諸實現。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思想。這是當今佛教的一個偉大的理想,也 是當今佛教一切活動的行動指南。「人間佛教」已成為了近、現代世界佛教發展的一股強大的思想潮流。「人間佛教」不僅為中國,而且為印度、東南亞、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佛教界所提倡和弘揚,已經成為佛教發展的一個具有世界性的大趨勢。
世界人類的和平與共生
我們正處於新世紀的開端。對佛教徒而言,用西洋的世紀來劃分時代,具有何種意義可能會有人提出議論。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世紀末的各種現象在我們眼前展開,這些世間現象也漸漸成為人們的話題。
心學流變與晚名佛教復興的經世取向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和人間比丘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高等教育實踐研究—以佛光大學為中心
本選題以佛光大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佛光大學神聖與世俗的二重屬性,發掘出作為佛光山文教事業重要一環的高等教育,在現代佛教走出山林、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如何與現代文化教育相結合,通過教育事業向社會傳達人間佛教的精神,試圖梳理和提煉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教育實踐,並且對以人間佛教為代表的現代宗教如何通過文化教育事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進行初步探索,展現出一條「佛教人間化」成功、現實、可行、積極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