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形象的塑造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其事蹟受到弟子們的緬懷,成為佛教傳記文學的重要素材。但以往的中文佛傳,通常用文言文寫成,讀者讀後只能知道一部分佛理,不能認識佛教的全貌。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佛陀的偉大形象和佛教的真實面貌,星雲大師參考了十多種中外佛陀傳記,將時代精神、民族特性、個人情感灌注其間,以虔敬莊嚴的心寫成了白話文佛陀傳記《釋迦牟尼佛傳》。在星雲大師筆下,佛陀不再是信眾頂禮膜拜的「神」,而是人人可親近、能作為人格模範的「人」。本文主要採取文本分析法,通過對比馬鳴《佛所行讚》、釋寶成《釋氏源流》、一行禪師《佛陀傳》、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於「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的描寫,突顯《釋迦牟尼佛傳》中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在人間的「人間佛陀」形象,也揭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改革性和平等性。
總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信仰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內在超越與完全他者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及其他
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現代化模式將在全球複製的樂觀主義理念破滅,代之而起的是對現代化全球發展的不均衡性、異質性的研究和多元現代性的模式的建構。多元現代性的支持者們又紛紛回到軸心文明尋求資源。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關懷人間,關懷內在,並在現代性精神的視野下重新闡釋自己的超越性面向,即從佛陀實體化、神化的超越維度轉向現代人自我解脫、自我提升、自我淨化的超越維度;並在此詮釋下,重新建構內在―人間與超越互動的理論實踐模式,即眾生的解脫是在其不斷的自我覺悟與持續的度眾實踐中即此實踐過程而實現的。在此過程中,依據人人都有佛性,遵循佛陀三法印、緣起、因果等教導,自覺自己的本來面目(清淨佛性)保證了隨機度眾具有神聖性而不流於庸俗化、世俗化;而隨機度眾、不捨一切法的修行則是眾生獲得究極解脫的必備且唯一資糧。 在論文的最後,筆者表達了對於內在超越作為解脫、超越的唯一模式的隱憂。
「好的佛教」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內涵建構的「體系性」
人間佛教既是當代漢語佛教的時代性創造,更是古老佛教思想資源契理革新、契機應化的歷史性選擇,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大貢獻。太虛大師所開創的人間佛教,是一種全新的「佛教觀」,是一種融攝民族國家意識、回應社會時代變遷、展開文化思潮對話、關注傳統反思等諸複雜因素的「綜合判教」,而星雲大師則將踐行人間佛教推向更具建設性的歷史階段,通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的真正本懷,讓大眾更領略到人間佛教的歷史意識、人類視野、社會向度、價值關切和未來願景。通過強調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不僅突出了當代佛教弘法實踐的佛教主體,同時彰顯了佛教的人間性格。其所提供的當代人間佛教的整體思考,並非關乎人間佛教,更關乎當代佛教的未來發展。
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自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經過一批佛教大德們的理論完善與實踐證成,現在已經成為「兩岸四地」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模式,而台灣星雲大師開創並引領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已經將人間佛教帶向了世界化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一個重要淵源。人間佛教何以能夠成為當今中國的佛教主流思潮?何以成為佛教現代化生存的必由之路?這正是因為人間佛教既因應了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扎根於佛教的精神傳統與佛陀本懷。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做到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契理契機地將佛陀本懷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起來。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實現了佛教在現時代「現代性」與「傳統性」的融合,才使得傳統佛教煥發出現代氣息與生命力。星雲大師曾對人間佛教做過精闢的解釋,他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事實上,這一對人間佛教的理解當中,就包含了對人間佛教「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高度概括,「佛說的」涵蓋了佛教的「傳統性」,「人要的」則是涵蓋了佛教的「現代性」。本文試以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展歷程,略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
星雲大師在他的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一文中明確地、總結性的指出:所謂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我僅概略地提出以上的看法: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因緣果報是人間佛教,禪淨中道是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所總結的這六個方面的人間佛教,正是佛教的最基本的教義思想與實踐。也可以這樣講,這六個方面都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實踐。星雲大師並沒有說,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創新或革新。所以大師講道: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定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結緣的,肯給人歡喜的,就是佛陀的教示,佛陀在人間所給我們的教導。雖然佛教講出世,但是佛教所講的出世並不是要我們離開所住的這個世界,而是超越這個世界,是心理的。所以雜阿含七五二經講道: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所以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以慈悲濟世為主的思想。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的建構
通過與馬鳴尊者的《佛所行讚》相對比,我們發現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中的佛陀,首先而且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世間生命鏈條中的人。悟道之前,他依靠自力,在世間、今生成佛;悟道之後,他依靠道德和真理,面向人間,以善巧方便廣度有緣人。這就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陀」。
從印順法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
印順法師的佛陀觀,是建立在其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佛陀觀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具有強烈個人色彩,但又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的思想體系。而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思想弘揚與實踐的領袖,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將人間佛教佛陀觀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佛教更好地與當代社會現實和普世價值相適應,為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作出突出貢獻。
將佛教信仰深植於人間關懷—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脈絡淺探
人間佛教早已成為當代漢語語境下佛教信仰者頗具共識性的信仰模式。然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乃至於其最為真實的內涵與本質,尤其是其所具有的,對中印佛教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偏離佛陀本懷、背離佛法正義之信仰形態的反省功能,似乎或是無意之遺忘,或是故意之忽視,則是導致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在實踐中未及釐清化導世俗與附庸世俗的界限,出現迎合世俗而陷於庸俗,倍遭詬病的窘境。事實上,作為當代人間佛教學理的架構者,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及其學理架構,無論是從其形成、發展及弘傳的脈絡而言,還是就其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觀念、構成要素而言,均體現出回歸佛陀本懷、彰顯佛法正義之宗旨,正本清源堅守「以人為本」之宗趣,湧流著其關懷成佛之道落實貫徹於人間的不倦悲願。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理,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在超越性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隨著二十世紀以來逐漸成為一個主流的人間佛教之潮流,在超越性方面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一。星雲大師成功地開創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之弘法模式後,也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超越性之理論。星雲大師秉承佛陀創教之本懷,結合時代的特色,在建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理論體系時,從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角度來分別予以詮釋,由此形成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與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而佛教所追求的涅槃之境,則是星雲大師所闡釋的人間佛教超越性的最高表現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