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實踐傳統之探討——以佛教經典與星雲大師對「直心」之論述為主
本文試圖說明「直心」在佛教經典中與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間的發展繼承關係。在探討的過程中,從經典中所談論的「菩薩道」修行中分出「直心」在「成就菩提道」與「成就佛國淨土」這兩脈絡中的意涵,得出心意質直無諂曲是這兩個脈絡對「直心」共同的意思,然而在「成就菩提道」中還可以看到菩薩對眾生無明貪瞋痴之行保持著淳直的心意並且隱惡讚善,和菩薩對於所修學之道專直向道的意思;在「成就佛國淨土」的脈絡中,淨土之所以不汙穢曲折、崎嶇不平是由於直心之故。隨著佛法的流傳,這兩個脈絡「直心」的意涵在星雲大師對於求法者「十大願勉勵」中、在「人間淨土」建設中的談論中都可看到大師的繼承與發明,除此之外大師自身對佛法的躬行實踐更是將「直心」在菩薩道中完整的意涵展露無遺,在人間佛教的教義中留下「直心」的言教、身教。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
人間佛教中包含極其豐富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試圖以星雲大師為中心探討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認為,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始終堅持不懈地弘揚民主自由的思想觀念,發揚民主自由的精神,從事民主自由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和偉大意義之所在。人間佛教是民主自由的佛教,它一方面維護世間,尤其是政治世間的民主和自由,因而與一切反民主自由的宗教與政治勢力涇渭分明;另一方面又始終保持著佛教的終極關懷,超越於世間的污濁之上,發揮著引導和淨化世間的作用。人間佛教以佛教的方式,也以現代的方式為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做貢獻,為世間所有眾生做貢獻。
成就「他者」欲求的菩薩行者――禪者、交互主體性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日常語義」症療
相對於其他「人間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特別關注人間佛教形態與當代佛教的職能定位關係問題。通過將佛教行者身分由「懺者」轉為「禪者」,把佛教傳統之「度亡薦福」職能轉為「意義症療」,「人間佛教」得以全面積極地介入當代人類社會,並以成就「他者」之人生欲求的形式而成就「菩薩行者」。
書寫亦修行——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之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成果豐碩,其中有著大量文藝思想資料。如何解讀星雲大師文藝思想資料?這是本文欲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應以文學視角與佛學視角相融和的方法,來解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藝思想著作,並以「書寫」為例進行了嘗試性解讀。本文認為,「書寫亦修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兼具文學與佛學特性,以文學與佛學相融和的視角解讀之,其內在意蘊具有三方面特殊意義,即書寫即生命、書寫即修行、書寫即弘法。最後結合闡釋,提出了人間佛教書寫對文學研究的若干啟示,包括書寫是文學活動也是佛學活動;修行是佛學活動也是文學活動以及促進了中國宗教詩學的研究等。
星雲人間佛教應用於企業倫理之理論與實踐的探索
當代企業不道德事件層出,引發對企業倫理的重視,而企業倫理失靈是整體社會道德問題在商業環境的反映,應從整體社會的道德教化做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通行海峽兩岸,更向世界傳播,其道德倫理示導普為社會各界所接受,能為企業機構的倫理教育做出重要貢獻。星雲大師著述中富含對企業經營之環境倫理、社會責任、勞資倫理、職業倫理的精闢教導,深具啟發意義。企業運用當代管理學的智慧與技術,再結合人間佛教的道德倫理指導,形塑術德兼備的組織氣候,有利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從《雲禪畫》之創作實踐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善巧方便
本文簡略述說在獨創《雲禪畫》的藝術形式,傳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過程中之所感所得,分別從禪之傳承、禪之意境、禪者的追求、畫家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通過星雲大師的禪話與歷代禪宗大德的偈語想結合,達到禪與畫、意與境、文與質的相融相生;釐清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通過星雲大師禪話、歷代大德禪詩、雲禪畫,他們的內容、題材、形象和形式諸構成要素的有機融合,以更自由地表現在無意識幻覺中所體悟到的人生和生活真象―佛性。繪畫成了大慧宗杲所宣導的「看話禪」,「試造文字不傳之境界」。 我在本文中還通過《雲禪畫》之造像技法、出離法、取像符號等技法的研究探討,勾畫了這樣一個「淡」的世界。我以為,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希望通過本文對《雲禪畫》的解讀,亦能略至一二。
以音聲做佛事、用歌聲弘佛法——台灣佛光山梵唄與佛教之探究
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開創的臺灣佛光山佛教道場梵唄與佛歌的歷史與現狀的介紹,同時對部分梵唄與佛歌的音樂形態做學術研究,通過具體的音樂形態對佛光山梵唄演唱,以及佛歌創作特色與流行的原因作以分析。文中分析的譜例大部分是論文作者通過錄音記譜,部分錄音由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部分則是論文作者在佛光山大雄寶殿現場所錄。
人間佛教的「普泛原則」與「歷史維度」——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啟發
當前,人間佛教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展開實踐,並成為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當代發展的主要潮流。伴隨著人間佛教的多元化實踐,教內外也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隨即產生了種種疑問與疑惑。比如人間佛教的世俗化問題、超越性問題、其在整個佛教系統中的地位問題、戒定慧的落實問題、多元性與世界性問題等等,皆成為時下人們討論的焦點。為此,重溫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兩位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普泛性「人間向度」與具體「歷史維度」,以及開放包容的「多元態度」等深刻見解,可以為我們詮解當代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一些問題與疑惑提供非常好的啟發。
人間佛教與當代多元文化社會——略論囿于傳統之思維
本文係《人間佛教知識論及價值觀》系列論文之第3 篇,前兩篇1 已考察了佛學與現代科學的暗合,考察了佛學分類體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哲學等人文學術知識作為「內明」依據的可靠性。本文依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及太虛大師早年相關論述,並從大文化視角觀察全球各主要文明實乃不同的文化傳統,進而,力圖闡明囿於傳統之思惟的可畏,但傳統應繼承且可超越,傳統之無形中源於群體又再塑了群體,正如形成好習慣能重塑個體;強調在當代多元文化社會中,對待自身傳統與不同傳統都應擺脫盲目,喚起自覺;指出人類特有的絕大部分價值衝突並不源於價值觀喪失,恰恰源於價值指向顛倒;並提出了兩方面的解救之道:加強不同傳統之間的交流,不斷深化多元文化彼此間的可靠理解;展開具有超越性的佛陀教育;尤其是指出了打破文化傳統隔閡,實現人間佛教在全球本土化之知識路徑。
星雲大師對佛教經典之管理實用的當代詮解
本文從星雲大師詮釋佛教經典之管理學內容,萃取出其中能為現代管理應用提供重要啟發的三點:品格管理、智慧管理、善緣管理。品格管理要求經理人具備良好品格美德,除了避免因其不道德行為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更積極的意義是善巧運用某些優良品格特質,有助領導力與管理力的提升。其次,管理者除了養成優異的管理技能,還須開發無執清明的決策智慧,看清事情各面,洞悉未來情勢,作出卓越的經營決斷,而佛教的般若智慧修鍊有助開發經理人的智慧。廣結善緣的管理哲學植基於佛教的因果觀,多行善法將會帶來事業經營的助緣,與人結善緣則會減少事業成就的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