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律學思想研究
戒律是佛教三學之首,在佛教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星雲大師戒行精嚴,他以回歸佛陀本懷為旨,根據傳統佛教戒律制定人間佛教現代律儀制度。重視僧團和合,宣導男女平等和僧信平等,創立佛光山檀講師制度,重視發揮居士的作用。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及其制定的佛光山現代律儀制度,為傳統佛教戒律如何適應現代社會提供了成功借鑑,推動了人間佛教的現代化發展。
《宗鏡錄》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圓融思想
人間佛教主張佛法立足人生、人間,於世間有益,對於當今社會是契機之方便法門。由鬼神佛教轉向人間佛教,從出世轉向入世,並非違背佛理、走向墮落,這一轉向更合佛陀原初宗旨。永明延壽《宗鏡錄》為唐佛學集大成,永明延壽其時也是為了糾正當時疏狂空疏的禪林弊病,為拯救時弊、導正糾偏,不推崇做出世自了漢,而是主張福慧共修、悲智雙運,出世入世不二,離相修善不二,主張禪教一致、禪淨合一,其圓融中道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八宗兼弘,信共有」、「傳統現代,相互融和」等宗風遙相應。《宗鏡錄》圓融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相合。從《鏡錄資源考察佛光山人間佛教,從而在學理上對佛光山人問佛教作出理論支撐,有重要理論意義。
詩化人間—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詩偈闡釋與詩歌創作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積極宣導者和實踐者,人間佛教思想回歸佛陀本懷,以大乘菩薩道的般若、中道、行佛、人間淨土為核心觀念,關注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提倡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為當代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師作為一名傑出的佛教領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文學藝術在宣揚佛法、化導人心方面的作用,其佛教詩歌闡釋與創作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通過這些文字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淵源和豐富内涵。也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圓融不二的體系特徵,為人間佛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符合了清代以降淨土宗的世俗化趨勢,其以太虛大師以來的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思想為直接理論來源,同時圍繞當代社會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論内容。他以人間淨土思想作為人間佛教理論在實踐上的最終呈現,並充分整合傳統唯心淨土與彌陀淨土,化為己用。其所擘劃的人間淨土藍圖分別在個人、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現實性與可行性。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淨土信仰在當代新的呈現方式,賦予了淨土信仰新時代的生命力。他充分整合現代與歷史雙重資源,為人間淨土的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此外,其人間淨土思想還與傳統儒家大同理想社會以及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想相一致,更吻合了世界範圍內宗教世俗化的發展趨勢,並將對後者產生持續的影響。
人間佛教的判教與其發展路徑的關係探析
判教理論與「發展路徑」之間是存在強關聯性的。人間佛教如何判攝傳統佛教,意味著現代佛教如何去繼承傳統佛教、如何發展自身。人間佛教的大德非常注重吸取傳統佛教的積極要素,同時又對傳統佛教的弊端予以激烈批判,這種矛盾性深刻地體現在他們的判教思想上。但是具體到個人,他們的判教思想則又各有不同,這種不同,體現了人間佛教內部的複雜性和理論選擇上的豐富性。要之,太虛大師的判教體現出革舊顯正、攝小歸大、民族本位的特色;印順法師的判教則體現了「正本清源」的理論訴求;星雲大師的判教則突顯了包容性、對話性和現代性,並對前人的觀點有所修正。多元化的判教思路啟發我們,人間佛教的差異化發展適應了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有利於人間佛教的未來。
人間佛教的建構途徑及其實踐邏輯―以星雲文教館為例
當代中國正在步入一個新的轉型時期,中國的佛教和寺廟也紛紛走上了轉型發展的道路。而台灣星雲大師及佛光山道場作為一個典型代表,同樣經歷了從傳統注重寺廟內部的個人精神修持、用叢林制度管理佛寺的模式,轉向具備發展多樣化、組織管理現代化等特徵的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建構的過程。以寺廟教團為基礎的人間佛教和具有代表性的星雲文教館,通過「共修」,實現個體與他者的連結;通過共融,形成了佛教與社會的連繫。由此,將認同佛教信仰的各種人建構成一個「信仰共同體」,構成為一種現代社會組織、社會信仰團體,在這一過程中,也生成了具備公共意義的社會關聯。
總序: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問佛教傳承内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攀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以上是關於人間佛教的問題,另外還包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也沒有普遍讓人了解,因此,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就需要再加強。
佛教現代化的工程── 人間佛教的當代適應與詮釋
人間佛教進一步而言,即是佛教現代化的工程,在理論上,則是古義與傳統佛法的當代詮釋;在實踐上,則是適應當代人間生活的各層面觀照。也就是說,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是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調適融和,而未來,人間佛教亦必然伴隨著時代的趨勢與脈動,不斷地﹁依義不依語﹂,以佛法根本大義去實踐佛教現代化的工程。
以「人間佛教」的實踐認識「人文宗教」——兼談「佛光宗」的時代特色
人間佛教是當代華人佛教的主流形態,主張要為現實人生服務,契合了中國社會現代轉型之需要。其理念以「理性化」為特徵,注重佛法的生活化與社會關懷。這種新佛教的成功,既緣於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傳統,同時還植根於中國傳統宗教生活的人文精神。不同於西方以有神論為中心的宗教觀,中國宗教堪稱是「人文宗教」,以人文教化為用,以感應道交為體。實踐中的人間佛教,既重視文化與教育的功能,也關注信眾的生命體驗與解脫。
當代人間佛教現狀與未來展望
當代人間佛教思潮一書 中曾經指出:二十世紀引導著中華佛教實現現代轉型,並成為兩岸三地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在二十一世紀正遭受著復舊或固守宗法社會模式的傳統主義 與不滿現代思潮的後現代主義雙重夾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