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章太炎的人間佛教思想
章太炎本著「求真」與「致用」的原則進行佛學研究。認為佛學有總相、別相。總相是從古至今不變的真理,別相則要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有所發展。在現代社會要提倡理性的、入世的佛教,並強調以世法補佛法,以開拓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化。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的建構
通過與馬鳴尊者的《佛所行讚》相對比,我們發現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中的佛陀,首先而且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世間生命鏈條中的人。悟道之前,他依靠自力,在世間、今生成佛;悟道之後,他依靠道德和真理,面向人間,以善巧方便廣度有緣人。這就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陀」。
「自訟」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 「佛教仁學」形態學分析
從佛教形態學角度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質乃是當代佛教仁學,即在應對全球化與現代性的時代語境下,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之悲智二德,將「仁學」之「自訟」原則最徹底地貫徹落實。為此,本文基於「仁學解釋學」的理論方法,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此「佛教仁學」進行形態學的分析與思想史的溯源。
將佛教信仰深植於人間關懷—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脈絡淺探
人間佛教早已成為當代漢語語境下佛教信仰者頗具共識性的信仰模式。然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乃至於其最為真實的內涵與本質,尤其是其所具有的,對中印佛教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偏離佛陀本懷、背離佛法正義之信仰形態的反省功能,似乎或是無意之遺忘,或是故意之忽視,則是導致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在實踐中未及釐清化導世俗與附庸世俗的界限,出現迎合世俗而陷於庸俗,倍遭詬病的窘境。事實上,作為當代人間佛教學理的架構者,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及其學理架構,無論是從其形成、發展及弘傳的脈絡而言,還是就其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觀念、構成要素而言,均體現出回歸佛陀本懷、彰顯佛法正義之宗旨,正本清源堅守「以人為本」之宗趣,湧流著其關懷成佛之道落實貫徹於人間的不倦悲願。
人間佛教的倫理性與社會意義
人間佛教關注的是佛教教義的人間化,與在眾生現實的社會關係中尋求人間性。因此,人間佛教的倫理向度更加偏重於世俗社會中的倫理建構,注重信仰者個體自我的道德修鍊,並以此在對人間佛教體悟的過程之中,真正實現自我的超越。於是,在現實社會中,人間佛教以新的方式實現了自身改革,賦予佛教信仰過程的實踐性,拉近人與佛陀之間的距離,使得公眾真正的理解佛教。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財富觀
本文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關於財富的思想,大師從人間佛教的立場肯定了財富的價值,認為財富是生活和事業的基礎,指明了佛教所認可與不認可的財富,提出了佛教所認為合理的分配財富的方法,他還擴大和深化財富的概念,讓人們體認金錢以外的精神財富及心靈財富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間佛教應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財富觀,是佛教與當代生活融合的人間佛教的重要理論建設之一,對於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當代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借鑒,對當代人追求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也是寶貴的啟示。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道次第思想研究
佛法以修證為本,人間佛教也不例外,道次第的建設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基本任務。星雲大師大師弘揚人間佛教,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努力建設適應現代社會的修道次第。強調先入世後出世的修行原則,並在這一原則下提出苦為增上緣並非真目的、先生活後生死、先結人緣後成佛道等修行方法,並將其貫徹於五乘佛法的道次第之中。
行佛在人間—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述評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四個理解
我自己能夠接觸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也是直接受惠於大師及佛光山文教事業的推展。大師創辦的佛光山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該中心舉辦了「兩岸三地青年佛教學者研討會」,六年前,我以在讀博士生的身分參加了那次盛會,不僅聆聽了法師們、學者們對「人間佛教」的學術討論,更是認真的跟著大家參訪了佛光山在香港的道場──「佛香講堂」。「佛香講堂」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不一樣的佛教道場──都市寫字樓裡的非傳統廟宇的道場,沒有高大輝煌的屋化建築,人和物都異常的簡約,卻無時不刻地散發出沁入身心的清淨與慈悲!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接待我們的是滿蓮法師,法師為我們一行開示並給我們介紹了佛光山大致的情況,臨別時還給每人一一贈送了《普門學報》和《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等。那次參訪,給我印象太深刻!才真正的意識到佛教可以這樣深入今天如此現代的生活中,可以這樣讓人充滿歡喜!有了這個緣起,在此後的學術研究中更多了我對當下的人間佛教的關注和理解。
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歐陽竟無大師的學養與教育
本文分六部分敘述歐陽竟無的學養與教育. 一. 作者略述讀歐陽大師有關著述的因緣. 二. 歐陽大師困苦的身世,及其一生悲憤勤學苦學記實. 三. 敘述歐陽大師實際辦學及講學的經過,並指出其籌辦支那內學院,法相大學之理想,在光大戒賢大師主持之那爛陀寺的興盛學風,引導學者. 四. 引述歐陽大師「修學切要法」,學以崇實真實為主,而修則重定心,並主張將人生日用與佛法做到渾融一片,方能真正受用. 五. 依五論六義說明其對唯識學的特殊成就:大師述唯識學先以五論為主,即楞伽疏決,瑜伽師地論序,龍樹法相學,攝論大意,唯識抉擇談,以此五論以見唯識學之獨造精深. 又述六義,以師,悲,教,戒,定,學六義,以見唯識法相學之全體大用. 六. 對中國文化及哲人之深契:敘述大師論孔孟儒家易經之特勝,及對哲人之明辨深契。作者認為,大師之學,體用不離,修學互資,博約互運,其發明唯識之精深,其悲願,實學與教育精神,堪稱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
